阴影
阴影 阴影
第D0015版:科教·发现新闻
3  4  
PDF 版
· 15年浙江情
· 24日万众瞩目送“嫦娥”
· 与嫦娥卫星总指挥零距离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2007年10月23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本报记者独家走近故乡人叶培建
与嫦娥卫星总指挥零距离
  本报西昌专电 行程2000多公里,辗转经过飞机、火车、汽车,昨天,记者终于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见到了“嫦娥一号”卫星总设计师、总指挥叶培建。

  杭州是我人生的出发地

  叶培建说:“感谢你们对‘嫦娥一号’的热忱,感谢你们对中国航天事业的关心。”

  “嫦娥一号”卫星发射在即。叶培建的日程安排几乎以分钟为单位。但他说有两个地方来的朋友,他一定会抽出时间见一见,一是来自江苏泰兴、他的故乡人;二就是来自浙江的朋友,他曾在这里上小学、中学和大学,度过了整个青少年时代。

  “我怀念杭州,那是我成长的地方,人生的出发地。”叶培建7岁那年,跟随在部队的父母来到杭州,从此辗转杭州西湖小学、杭四中、湖州一中、湖州中学、浙江大学等地,整整在浙江呆了15年。

  “我虽到过不少国家,国内也去过很多地方,但仍感到除自己的故乡外,杭州是最值得回忆的地方。”就在今年5月,他还回到杭州参加了小学同学毕业50年和大学同学毕业40年聚会。“老师和同学们都对嫦娥一号表示了极大的关心,请你们代我向老师和同学们问候,谢谢大家的关心与支持!”

  不求最好,但求最佳

  从进入发射场至今,叶培建已经连续工作了两个多月,一天也没有休息过。在如此高强度的工作和巨大压力下,一身夹克的他却依然谈笑风生。他说:“发射‘嫦娥一号’这一步对中国来说相当重要。”

  “一个航天国家,走向深空探测是必经之路。而月球是离地球最近的一颗星体,通过对月球的探测可以加深我们对宇宙的了解。例如因为人类活动,30-40亿年前的地球记忆已经被破坏了,而通过月球我们可以重新找回这段历史。从航天技术上来说,人类想要一步奔火星是不可能的。美国空间新政策的重点就是重返月球,去月球获取经验,再走向火星和更遥远的地方。所以,我们首先要将家门口的事情搞清楚。”

  在叶培建的宿舍里,贴了一张大大的工作计划图,上面记录了每一天要干的事,每次完成一项任务,叶培建就在上面画一个小红旗。9月底记者第一次去时,小红旗才画了一半,现在只剩下最后一处空白:运载常规推进剂加注。叶培建的专长是无线电和计算机信息处理,可作为总设计师和总指挥,他几乎要涉及每一个领域。多年的工作使他对庞杂的其他技术领域从不了解到了解,再慢慢变成内行。但他说:“对一个总设计师来说,最重要的不是单项技术,而是技术集成、系统工程。如何在一个大系统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不是一个科学家面对单个科学研究的问题,一个人一支笔做不了,它需要很强的团队合作精神。”“这个团队奉行的宗旨是‘不求最好,但求最佳’。不一定每一件事都求完美,那可能成本太高,但最终我们能达到相对最佳的效果。”

  名家画作赠送总设计师

  最后,本报记者把著名画家吴山明的《仕女飞天》扇面赠送给了叶培建。叶培建连声说:“谢谢这么珍贵的礼物!谢谢浙江人的情意!我一定悉心收藏。”

  接收了浙江画家的书画祝福,叶培建临行前执意请记者转赠吴山明教授一样小礼物:嫦娥奔月的LOGO,做成了一个西装扣。因为扣子很小,叶培建特意抽出纸笔,一笔一划地边画边给我们解释:“这是上海设计师顾永江设计的书法作品, 这长长的‘一撇’,象征中国航天如巨龙腾空而起,收笔处的小锯齿,你仔细看,那是一群和平鸽,表达了中国和平利用空间的美好愿望。这‘一撇’包围着两个小脚印,形象地勾勒出一轮圆月,一双脚印踏在其上,象征着月球探测的终极梦想。” 本报特派记者将在回杭州时把叶培建的心意送达吴山明教授。    

  本报特派记者 俞熙娜 梁建伟 林云龙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科教·发现新闻 D0015 与嫦娥卫星总指挥零距离 2007-10-23 48257178002CE1734825737C0037BCCE[A1-徐澜≈B1-徐澜]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