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钟慧丽
上一次记者去上虞汤浦,是今年1月份(相关报道见2007年1月30日B1版)。以“铜管之乡”闻名的汤浦正在经受铜涨价的煎熬,大大小小的加工企业用自己的方式抵御着行业冬天的严寒。当时,记者就发现许多家庭小铜管厂不得已停止了铜加工业务,并购进了一些童装加工设备。一打听,原来因为铜价不稳,很多小企业就在“铜管”和“童装”两个完全不相干的行业内快速切换。
这次去汤浦,记者发现童装形势一片大好。童装企业数量已经远远超过了铜加工企业——前者已经达到400多家,而铜加工企业由原来的200多家下降到150多家。不过,汤浦镇工业办陈主任告诉记者,400多家童装企业只占全镇工业产值的10%多,而那150多家铜管企业却占80%以上。
这是为什么呢?
上虞民生印花有限公司老总董明生这样给记者形容这一现象:铜管本大利超薄,童装本小有赚头。
民生印花是汤浦镇最大的童装企业之一,董明生几年前也做过铜管加工。但是一度飙升到每吨8万元的铜价,让大多数家庭作坊式的加工企业承担不住风险而纷纷改行。董算是他们的先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