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师不经意的感慨——“好学生大多没有良心”,日前引发了东阳中学师生的一场热烈讨论,因为它关乎我们究竟应该怎样教育和评价学生。
谁在制造
老师们的困惑
对于东阳中学高三年级主任厉赵云来说,高三时段是忙碌的,但忙里偷闲他还是出席了一个毕业班的同学会。“这个班是我在以前那所普通中学时带过的,学生毕业已经14年了,非常特别。”厉赵云所说的特别,一是指这帮学生都是计划外招收进来的,成绩普遍不尽如人意;二是指进入高三后,这个班便“消失”了,学生被编排进其他班级。然而,在过去的10多年里,这个班的学生相互走得特别近,他们也经常会看望曾经的班主任厉赵云。
“我曾经带过一个班,学生考上大学的不多,现在混得特别好的也很少,但他们和我之间的感情却很好。”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师有点困惑地说,反倒是那些成绩好的学生“联系不是太多”。在东阳市的一些学校里,记者也经常能听到教师们发出这样的慨叹:“好学生大多没良心,倒是从前经常被批评的学生,却总能不时地来看望老师。”有人甚至将“好学生都是‘白眼狼’”的帖子发到了论坛上。
这个话题也引发了东阳中学师生的一场热烈讨论。赞同者认为,好学生大多认为自己的成功是天赋使然,与学校、教师的帮助关系不大,再加上学习或工作一忙,回母校看老师能省就省了。反对者则表示,回母校看老师并非感恩的唯一方式,只要学生做出成绩,老师知道后都会很开心的,更何况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图回报。
“吴海峰现象”
“好学生都是‘白眼狼’说得有点偏,他就是个例证。”东阳中学教师陈益林指着站在办公室门口的大男孩吴海峰对记者说。吴海峰是2002年从东阳中学毕业的,如今他已是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的二年级硕士生。每次回老家,吴海峰都要到母校来走走看看,向所有教过和没教过的老师问候一声,今年他也不例外。
“节假日给老师打个电话、发个邮件祝福一下,其实花不了多大功夫。”吴海峰说,第一次听老师当面说“好学生大多没良心”对他触动挺大的,如今他就用自己的言行来反驳这种说法;对他来说,老师不仅是“良师”更是“益友”。据悉,在东阳中学,像吴海峰这样和老师特别铁的好学生决不在少数。
“人心都是肉长的,只要老师真对学生好,学生都能感受得到。”陈益林说,如今他出差到一个城市,只要那里有学生,又得到了消息,都会赶过去看他;而逢年过节,他自己也会经常拜访曾经的恩师,“像20年前的班主任许岳忠老师,他据理力争,使学校为我一个人实行了文理分科。这样的教化之功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为此,陈益林还写了一篇名为《琐记许师三题》的感念文章。他告诉记者,荀子都说水积聚多了,就会产生回旋;树叶落了,就成为滋养树根的肥料;学生显达了,就会想起老师。可见学生都是有感恩之心的,只是有些人没表达或不愿表达出来而已。
谁在制造“白眼狼”
记者调查发现,感慨“好学生大多没良心”的教师有明显的“四多”特征,即:普通学校比重点学校多,城郊或乡镇学校比城市学校多,中学比小学、幼儿园多,任课教师比班主任多。对此相关专家分析说,在应试教育体制下,一些普通学校的教师往往会把全部关爱倾注到几名所谓的“尖子生”上,因此如果这些“尖子生”日后成功了,而又在情感上忽略那些曾经帮助过他的老师的话,后者在心理上就会失去平衡,以至于发出“好学生大多没良心”的慨叹。“我们应该反问一下,到底是谁在制造‘白眼狼’?”该专家表示,“育智”与“育德”的本末倒置,将“高分数”与“好学生”划上等号正是其中的罪魁祸首。
“我总觉得,教育首先要关注学生是否能成人,然后才是成才。”东阳中学校长韦国清认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所谓的“差生”反而是幸运的,虽然他们没少挨老师批评,但批评中多少还蕴含着“做人”的道理,对其日后踏入社会有诸多益处。另外,他也提出“好学生大多没良心”的慨叹其实也折射出教育者的失职,“我们究竟应该如何评价学生的优劣,学校要不要加强感恩方面的教育,师生关系到底怎样才是和谐、融洽的等等问题,都需要重新思考。”为此,东阳中学还会定时举行了全体教职员工的师德培训,韦国清提出了“激发成就动机,提升教育品质”的发展目标。他说,具体地讲就是要做到“管理有序,校园和谐;学生有志,业绩辉煌;教师有爱,诲人不倦”,从而让每一名教师都成为学生的领路人和知心人。
【编后】
“好学生大多没良心”,似乎是一个伪命题。因为我们反过来会问,没有良心的学生还是不是好学生?所以这一问题的实质是,我们究竟应该怎样来认定好学生。如果我们的学校和教师还是习惯于把那些考试成绩出众的学生捧得高高在上,习惯于制造智力发达而情商欠缺的所谓“好学生”,那么“没良心”、“白眼狼”的论调就不会消失。好在近年来铺开的课程改革尤其是考试评价制度改革已经在进行“纠偏”了,认定好学生的“尺子”越来越多,这让我们相信有良心的好学生也会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