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詹丽华
本报讯 在我们身边有这样的人:因为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改善住房条件,在他们家里,床垫是搁在凳子上的,睡觉的时候才放上去,桌子是折叠的,吃饭的时候才打开来。
在我们身边也有这样的人:他们因为视力障碍而行动不便,一旦离开熟悉的环境几乎寸步难行,而现在普通商品房里很少能找到专门为他们考虑的设计、设施。
在我们身边还有这样一些建筑:有的仍然可以使用却早早被废弃;有的使用功能已经明显不足,但仍在超负荷服务。
有没有一种办法,可以让这些建筑与这些人建立和谐联系?让物尽其用,让弱势群体也能有舒适的居住空间?
10天前,在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的一间会议室里,聚集了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设计大师程泰宁在内的一批浙江乃至全国建筑学界的知名人物,摆在他们面前的是来自全省17所高校建筑系的70份设计作品。它们都在关注弱势群体的现状与需求,试图在人与建筑之间建立一种更融洽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