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背“消除折价”的重任,现在却成了“加大折价”的推手——两只创新型封闭基金多少有点“生不逢时”的味道。在其上市交易之前,沪深指数连创新高,基金重仓股更是连续收阳。在那样的背景下,以“高仓位”基调配合“杠杆”的联动效应,创新式封闭式基金净值的飚升自然顺风顺水。但是,待股指冲高回落,基金重仓股涨跌各异时,创新型封闭基金华丽面纱下的结构性缺陷终于表露无遗。
有专家表示,目前基金有“散户化”的趋势。“吓死胆小的,撑死胆大的”,这句在“5·30”前形容散户的名言,最近多少可以套用在基金们的头上——谁的仓位重,谁就能在基金排名的争夺中占先;谁的仓位轻,谁就有可能落下风,甚至遭遇赎回。股指上涨时,基金经理们不仅在拼技术,更是在拼胆量。正因为如此,“满仓”、“高换手”等一般只出现在新股民身上的特征,会现身于基金经理,甚至整个基金团队上。
创新型封闭基金的失势,也许只是暂时的。待股指继续上涨,创新型封闭基金还会拔得头筹,带着“进取型”、“增长型”字样的基金还会排行榜上继续领跑。但是,最近基金排行榜的剧变,让投资者们多少看出了些端倪。以往的第一集团,常常出现在末尾位置;那些风格最激进的基金,却在市场下跌时输得最惨。因此,创新型封闭基金的生不逢时,其实亦是性格使然。基金经理人,甚至投资者的思路如何快速适应市场变化,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本报记者 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