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006版:每日新闻·现场
3  4  
PDF 版
· 生死一刻 义救危难
· 七旬老人的“诗意人生”
· 神奇叶盏
重现临安
· 吃竹喝竹住竹
安吉竹乡大开眼界
· 中国裘皮城
落户余姚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10月28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50岁转行开启“唐诗之路”
七旬老人的“诗意人生”
  本报讯 风景,一半在山川的秀色中,一半在文人的笔墨里。浙东自然景观秀美,人文沉淀深厚,特别为诗人所钟情,一首《梦游天姥吟留别》更是脍炙人口。在《全唐诗》记载的2200位诗人中,李白、孟浩然等400位诗人留下了他们的足迹,从而为后人留下了一条飘满了诗情的“唐诗之路”。

  从1990年首次提出,“唐诗之路”现在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而从本月26日到31日为期一周的新昌旅游节期间,15位中国当代诗人晓雪、舒婷、祁荣祥将汇聚在天姥山下,重走“唐诗之路”。

  这条沉寂千年的“唐诗之路”再一次热闹起来,离不开一位老人,首次提出“唐诗之路”竺岳兵,昨天,记者走进了他创建的“新昌浙东唐诗之路研究社”,寻找这位已经73岁老人的唐诗人生。

  两个人的研究社

  1991年5月在南京举行的“中国首届唐宋诗词国际学术讨论会”上,竺岳兵撰写的《剡溪——唐诗之路》论文,第一次提出了“唐诗之路”的概念,学者们称誉竺岳兵“为中华民族找回了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记者沿着老式石板路,走进了竺老先生的研究社。整个研究社就只有两个人,一位就是竺老先生,还有一位是他的女儿,也是他的秘书。整个研究社书占据了半边天下,仔细看都是关于唐诗的研究书籍,竺老先生笑着说:“可能全中国都找不到我这么小的研究社了,全部经费都是我自己挣的,拉赞助、出书、给唐诗之路做广告都是我一个人在做。”

  一篇散文改变人生

  令人惊奇的是,竺老先生的唐诗研究之路是从他50岁才开始的。

  1983年,竺先生在新昌各地参加道路工程。他利用自己的建筑学知识推断,新昌的沃江是一条古代航道,李白游天姥山就是走的这条水路,他为这个发现写了一篇散文《天台山下觅旧踪》,没想到他提出的观点受到了朋友的激烈批评,竺老先生说:“我为了捍卫自己的观点不停地找资料实地考察,展开了辩论。没有想到这场辩论结束,我的下半辈子也改变了。”这场辩论的结果就是,竺老先生写出了一万三千字的学术论文《李白“东涉溟海”行迹考》,震惊了当时的唐诗研究领域。

  而已经到了50岁的竺老先生,找到了未来的人生方向。

  从此后只爱古人

  他不顾经济利益提前退休,一心扑在了浙东地区的唐诗研究上,用他的话说就是:“我到这个年龄才找到活着的意义,一天都不能浪费了,从此以后我就只爱古人了。”

  如今,他又为自己订立了新的目标,除了学术研究之外,要写一套通俗的“唐诗之路”的书籍,让未来有更多的人了解唐诗,了解唐诗里的壮丽山河。

  本报通讯员 梁柏青 陈益 本报记者 黄莺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每日新闻·现场 A0006 七旬老人的“诗意人生” 2007-10-28 D11CE9F33A22E8AF482573810051B5AD[B1-钱锋]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