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D0001版:人文
3  4  
PDF 版
· 大学校园里,
该有大师们闲适的身影
· 12月,听叶辛
开讲“孽债”续集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11月2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昨天是西南联大建校70周年纪念日,本报记者在京与北大教授畅谈大学精神——
大学校园里,
该有大师们闲适的身影

  本报北京专电 11月1日是西南联大建校70周年纪念日,这段时间,“西南联大精神”成为公众热议的话题,学者更是呼吁中国大学教育应向提倡完整人格教育、通识教育,以“刚毅坚卓”为校训的西南联大的“大学精神”学习。

  10月31日中午,记者在北京见到了北大著名教授陈平原夫妇和钱理群。话题由西南联大始,接着转入眼下大学的人文氛围,海阔天空的闲聊更突显这几位学者的人文情怀。

  西南联大的历史,

  离不开其人文精神

  陈平原这段时间正忙着整理和重述西南联大的历史。他说,只要稍微接触现代中国教育史,肯定会被西南联大的故事所深深吸引。抗战时活跃于大后方、肩负起中华文化复兴伟大使命的西南联大,可以说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大奇迹。在如此艰难的状态下办学,竟然意气风发,教授们出成果,学生中出人才。近年出版的六卷本《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科》,以及众多关于西南联大的书籍,读了让人感动。

  除了具体的学术业绩,最让当今学界怀念的,还是西南联大师生那种百折不回的精神状态。但陈平原说他自己想避开“宏大叙事”,从几位老师的故事入手来梳理西南联大的人文精神,特别是要重新唤起人们对于大师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的记忆。

  大学除了高楼,

  更重要的是精神

  陈平原多年来一直对大学的人文氛围建设颇有坚持,之前曾在广州大学的“学校文化建设论坛”上语出惊人——“中国大学越来越像官场”——并不是心血来潮。他对新大楼耸立的大学校园并不欣赏,称“大学以精神为最上,方为气象。”

  他说,当我们谈论“大师”对于“大学”的重要性时,主要关注的是学问。可大学除了博大精深的“学问”,还需要某种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精神”。在某种意义上,这些没能体现在考核表上的“精神”,更能决定一所大学的品格与命运。陈平原特别看重一所大学由于历史原因以及一代代人的努力凝聚而成的某种特殊品格,但是反对将这种“精神”凝固,或者落实为校训,或演变成为口号。

  大学校园里,

  该有大师们闲适的身影

  席间也谈到了陈平原有关“一流学者不能当大学校长”的建言,他说自己是从管理角度来看这个问题的,一流学者往往有一个盲点,从专业眼光出发会有排他性,并因为自身强烈的学术背景和学术成绩而使人难以兼容并包。

  但直来直去的钱理群却不同意陈平原对于一流学者的说法,他认为考量一个人的人格力量更重要些,“一个真正具有兼容并包精神的人,无论学术达到什么水准都不会有排斥异己的可能,而反过来,如果人格不到位,学问再次等也一样。这里面要考虑的倒是行政能力,还有行政能力对于自身学术研究的干扰。”

  记者问陈平原:“你这样对大学的一再建言是否引起了同行或上级的关注?”陈平原谨慎地表示:“当然还是有用的,当时坐在台下的就有几个大学校长,他们也同意我的看法,也同意我关于大学城的看法。”

  钱理群接着这个话题以诗意的语气回忆起当年在北大校园的情景:“我觉得大学校园里应该有大师们闲适的身影。当年的北大学生,能够看到王瑶先生匆匆走过校园小径的潇洒身影;看到朱光潜教授清早在校园里晨练的情景;看到吴组缃先生黄昏时坐在未名湖畔的沉思背影。能够在校园里与老师一同散一段步,坐在草坪上一起聊会儿天。这种无形中精神气质的影响和熏陶是最可宝贵的。现在的大学城,硬件是挺不错的,但精神气质和内涵呢?当年的西南联大之所以如此优秀杰出,一个重要原因是抗战时期师生之间的关系比平时更紧密了。”

  本报特派记者 文敏 文/摄

  ■链接

  1937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所中国一流大学在抗日炮火中同赴国难,在长沙建立西南联大的前身长沙临时大学,定11月1日为校庆日。西南联大仅存在8年,但此后70年人们一直津津乐道其辉煌成就和办学精神。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人文 D0001 大学校园里,
该有大师们闲适的身影
2007-11-2 48257178002CE173482573860013EB93[A1-文敏≈B1-杨霞云];钱江晚报d00012007-11-020002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