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004版:邻居你好
3  4  
PDF 版
· 善语娓娓 叙说社区人文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11月5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十七大代表述感言 ■社区论坛话发展 ■人文讲堂忆往昔
善语娓娓 叙说社区人文
  主会场活动精彩纷呈,几大分会场的邻居节活动同样亮点频频。

  代表委员进社区,新华坊社区等地的居民就最关心的民生问题,与十七大代表们聊得火热;人文讲堂压轴大戏在打铁关社区上演,老杭州丁云川将西湖历史娓娓道来,底下一帮听众听得沉迷;鉴往知来话社区,在惠民苑社区举办的社区发展论坛上,省市民政部门领导、有关专家学者、柳翠井巷居委会的见证人一起,济济一堂,共同回顾杭州社区走过的历程,探讨社区未来发展道路……

  掌声不断在几个分会场响起,听得过瘾、聊得通气的居民们都说,拥有人文气质的邻居节同样令人着迷。

  新中国首批居委会所在地柳翠井巷——

  家园未来 共同展望

  本报讯 昨天在杭州惠民苑社区举办的杭州和谐社区发展论坛上,既有社区基层工作人员对社区建设方面的经验之谈,也有专家对社区建设的课题性研究。双方不仅没有冲突,反而相互印证。比如当浙江树人大学陈薇教授说,“社区工作者的工作不是施予,而是把每个人原本就该享受到的社会发展成果,通过制度让人获得的更多、更好。”,台下的社区代表频频点头。

  今年83岁的钱珊瑚,是新中国第一批居委会——杭州柳翠井巷居民委员会(现在的惠民苑社区)的委员,也是唯一还健在的委员。当年25岁的她是第一任生产委员(相当于现在的劳动福利委员),丈夫是治保委员。

  钱奶奶告诉记者,“当年选举的时候可热闹了,好几十个人集中在一个老墙门里,各自带上板凳,围坐着。同意选谁,就举手。选完了还贴红榜出告示。”

  “那时,我们基本上都是兼职做居委会工作。没工资,都是义务的。”钱珊瑚的丈夫是位鞋匠,白天抽时间在小区巡逻值班;晚上才回家加班加点做皮鞋,赚钱养家。

  从新中国第一个居委会诞生至今已经走过了近60个春秋。小巷深深说沧桑,鉴往知来话社区。如何建设和谐社区,成了昨天大家讨论的焦点。

  杭州王马社区提供了一个“王马经验”,它的核心就是“团结楼道党员,服务小区居民,促进社区和谐。”

  王马社区每月召开一次民情沟通会,了解居民最关心的事和最需要帮助的事。另外,社区还开辟了党员先锋服务线、爱心援助服务线等10条为民服务线。在社区2168户居民参加的最近一次社区民意调查中,社区获得了平均98.88%的综合满意率。

  社区工作人员的“实战”经验,让专家们也得到了启示。浙江树人大学的教授陈薇说,工作做得比较好的每个社区的亮点,都符合各社区文化的特殊性。陈教授还提出了社区工作人员很少听过的新词:准职业、准专业。她说,准职业是指那些自愿性质的社区热心居民,是各项社区活动的组织者;而准专业是社区的工作人员手头上有很多正在做的经验,但这些经验还没上升到理论高度,这些本土经验和专业制度等相映衬,共同推动社区的发展。她认为,这些特色鲜明的经验也很宝贵,正是建设和谐社区理论的基础。

  而省社科院的杨张乔教授提出的社区建设正从边缘化走向独立体系的理论,同样让大家受益匪浅。

  本报记者 赵红燕 孙连兴

  本报通讯员 林贤飞 许瑾

  代表委员进社区

  十七大代表孔胜东:

  和领导合影,一激动忘了珍贵的报告书

  本报讯 孔胜东的黑色拎包刚晃过新华坊社区会议室的门,30多位居民代表们就知道他来了。这一句“来了来了”,让稍稍耽误的孔胜东更不好意思了。向居民们鞠个躬,然后落座,孔胜东从包里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演讲稿向居民们聊起了他参加十七大的感受。

  “讲得快了,我有些记不牢。”身边这几个带着笔和本子来的居民窃窃私语,“没关系,没关系,就这样听他说说也蛮有意思的。”的确,孔胜东的北京之行有太多听头了。

  孔胜东讲起他第一次见到胡总书记时的激动;讲到他看报告时用红笔做下的重点记号;讲到一激动和领导合影后忘记拿那份做满记号的报告书;讲到会议响起的40多次掌声……大家都听得入了神。

  孔胜东从十七大盛况讲到自己的切身感受,又讲到最后的体会。他说,自己要更好地敬业爱岗,刻苦学习、埋头苦干。成绩只是代表过去,一切从零开始。“孔胜东20多年义务修车,风雨无阻。我自己也是党员,与孔胜东相比相差太远了。惭愧。”一位党员自我对照起来。

  直到活动结束,居民邹阿姨还在遗憾地摇头,要知道她可是跟着孔胜东的演讲一直在记录。“没能挤进人群和他聊上几句,看来我这个问题要你带给他了。”原来,前几天邹阿姨坐公交车时碰到几个不太耐心的年轻司机,“我想让孔胜东回去能把我的意见带到,公交司机对乘客好,我们记在心里;公交司机没做好,我们也会记在心里。”

  杭州金祝社区二楼会议室里同样热火朝天,就社区居住、医疗等民生问题,省人大代表章凤仙和省政协委员茹宝麒与市民火热互动,忙得连茶水都来不及喝一口。

  家住金祝花园已退休的韩大伯第一个发言,他提的是小区停车难的问题:“金祝北路是金祝社区的中间道路,原本是没有划定车位停车的。但近几年小区车子越来越多,特别是最近社区里的房子都在立面整治,楼下都没办法停车,大部分的车子都不得不停到了这条路上。可是,如果交警部门看到这里有人停车,就要开罚单,一罚就是200元。”

  “我过两天马上让交警来,现场办公!”一旁的省人大代表章凤仙听完后说:“这些工作都要按照规章制度来,如果交警来了,看了之后说确实可行,那就马上办。”坐在旁边的居民们听到章委员这样的回答,一个个点起了头。

  省政协委员茹宝麒说,“社区是个基层,委员代表进社区的好处,就是能最直接地了解大家最切实的民生方面的难处。”

  本报通讯员 周丽 石坚恒 申屠文婕

  本报记者 余雯雯 陈伟利

  人文讲堂三进社区

  西湖往事

  沉醉众人

  本报讯 “杭州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从爱杭州始继而关心杭州,直到为保护杭州的历史文化尽一份微薄之力,今天,全部拿出来与大家分享。”昨日下午2点,本届邻居节,本报和杭州名人纪念馆人文讲堂的第三讲,在打铁关社区的文化活动中心举行,新晋平民英雄的“老杭州”丁云川为大家带来了他与杭州文物保护的精彩故事。观众们听得入了迷。

  丁云川首先为大家讲了文革期间灵隐寺如何得到保护的故事。1966年8月,一帮人气势汹汹地来到灵隐,宣称要砸掉寺庙。

  “当时保护灵隐寺和砸掉灵隐寺的,对抗很激烈。已经到了十万火急的地步。学生们全体出动来到灵隐寺,发出保护灵隐寺的呼吁书,我当时不过20来岁,进厂工作不久,与大家一起加入到保护的行列中。”

  “这样持续了几天,8月31日,周恩来总理亲自发了‘灵隐寺暂加封闭’的电报,这样子,灵隐寺终于保护了下来。然而砸灵隐寺的人最后还是掉头砸了岳王庙,砸了净慈寺。”

  除了西湖,丁云川从小也与运河有不解之缘,亲眼目睹了运河水如何逐渐发黑发臭。

  “1986年的时候,中央电视台播放了《话说运河》的纪录片。这部片子介绍了运河沿线的风景名胜人文古迹,很值得一看。然而,片子却没有说到运河被污染的现状。”

  “于是我试着给《话说运河》节目组写了封线,信中着重指出,不能让千年运河在我们这一代因为污染而消失。《话说运河》编导看到后,决定在节目里增加一集,叫《运河的喜与忧》,讲的就是运河受污染的问题。”

  “《话说运河》播出后,浙江、江苏都开始重视运河的治理问题。现在无锡、苏州的运河水基本能达到三四类水质。而我们杭州这几年也加大了对运河的治理力度,运河的臭气闻不到了,水也清了不少,希望运河能早日恢复青春。”这些回忆都让丁云川难忘。

  丁云川在浙江文史馆的一本《古今谈》上读到沈括墓的文章,起了寻访之意。2002年清明前夕,丁云川冒雨来到余杭区安溪乡。在山下遇见个30多岁的青年,向他打听,没想到青年说沈括墓是他72岁的父亲陈荣毛老人发现的,至今已经10多年了。“于是我叫上他父亲,与我一起去找沈括墓,可好不容易找到了,一看墓地却成了茶园。墓道上盖起了房子。”

  回去后,丁云川在媒体上发表了《沈括墓的“坐标”该在哪里》的文章,呼吁保护沈括墓。文章发表后,杭州市政府很重视,仅仅两个月的时间,沈括墓就重新得到了修复,并由原来的县级文物单位提升到市级文物单位来保护。

  本报记者 叶涵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邻居你好 A0004 善语娓娓 叙说社区人文 2007-11-5 48257178002CE1734825738900341CA5[A1-陈伟利≈B1-葛晓娟];钱江晚报a00042007-11-0500013;钱江晚报a00042007-11-0500018;钱江晚报a00042007-11-0500014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