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014版:每日新闻·新教育
3  4  
PDF 版
· 越早进公办学校,越早融入城市
· 培养创新人才
先看0到6岁的早期教育
· 瞧,这“教育播客”的架势!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11月6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教育专家探讨民工子女教育
越早进公办学校,越早融入城市
  本报讯 为了节约交通费,他们步行一个小时去上学;为了节省电费,他们会到路灯下看书……这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名字叫做“民工子女”。 曾经有人问民工子女,“你是什么人?”竟然有40%的孩子不清楚该怎么回答。

  这两天,一场关于他们的研讨会在杭州江干区展开,“几代以后,他们会成为这个城市的主人,在这之前,融合还是排斥考验着这些孩子。”

  ■84万民工子女在浙江

  从儿童早期社会化和亲子关系看,跟随父母,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从这一点上看,民工兄弟进城务工把孩子带在身边,是一种对孩子负责的选择。

  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张绪培说,据2007年5月的统计,目前有84万名流动儿童在浙江接受教育,其中65%在公办学校,35%在民工子弟学校。张绪培有一个观点:“民工子弟学校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它必将会在历史的进程中逐步消亡。”

  ■融合,混合制是最佳途径

  不管是浙江还是杭州,大部分民工子女在公办学校随班就读,浙江工商大学副教授马良认为,公办学校的混合制度是民工子女融入城市的最佳途径。

  有一项调查显示,如果民工子女越早进入公办学校随班就读,他们与城市孩子的融合度就越大;反之,随着年龄的增长,民工子女融入城市孩子的难度就会增大。

  ■不排斥,一个城市的包容性

  马良说,融合还是排斥,不仅是民工子女教育的深层次问题,还是一个城市的包容性有多大的问题。

  城市的优越感,会令一些城市居民对民工子女多多少少有点排斥,由于民工多数从事脏、苦、累的工作,一些人会给他们的职业贴上“标签”,认为他们的孩子基础较差。在很多城郊结合部的学校,由于招收一些民工子女就读,当地不少居民纷纷把孩子送到民工子女少的学校。

  在一份调查中,当问及“回家做作业遇到困难时,是否会和同学一起探讨”时,79%的民工子女的答案是肯定的,但在回答“探讨对象的选择”时,只有23%的学生选择“同本地学生探讨”。

  ■“后初中教育”问题

  马良说,浙江在全国比较早地实行“同城待遇”,这体现了教育的公平。“教育公平,就是机会、过程、效果、结果的平等,但在某些方面,特别是高考制度的属地化管理,在民工子女中产生一个后初中教育问题。”

  所谓后初中教育,就是民工子女在城市里读完初中后,必须回原籍读高中参加高考。“在初中之前,他们一直努力融入生活的这个城市,初中毕业后,他们不得不离开已经熟悉的城市,回到已经不熟悉的老家。这个时候,他们的语言、习惯完全是城市里的,回到老家要重新融入当地。对这些孩子来说,两次社会化过程,对他们的心理会造成重大影响。”

  本报通讯员 方建春 本报记者 梁建伟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每日新闻·新教育 A0014 越早进公办学校,越早融入城市 2007-11-6 48257178002CE1734825738A001BD989[A1-梁建伟≈B1-陈骥]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