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们是城市的“送香人”,你不止一次看到或碰到过——穿梭于马路街头,挨车叫卖香味浓郁的白兰花。
她们每天步行工作10余小时,腰酸背痛脚冒泡是再平常不过的,危险也时时潜伏她们身旁。她们心中的希望简单又朴实:夜间回家时,所剩的花越少越好。
连日来,本报记者伴着这群城市“送香人”,亲历卖花的酸甜,倾听背后的故事。
脚上密密麻麻都是水泡
10月21日下午4点,第一次接触卖白兰花的山东人谭大姐。市区某马路路口,她熟练地在停靠的汽车前来回穿梭。
她左手捧着装在饭盒里的白兰花,右手还拎上几朵,边走边喊,“白兰花呦,白兰花!”这时,一辆小车打开了窗户,谭大姐快步走上前,面带微笑地问:老板,白兰花要吗,1块钱3朵。随后又马上补上一句:挂在车里很香,很提神的。
一辆接一辆的车子停靠在马路口,大多数车主摇头、挥手拒绝。“生意不好时,我老生自己的气,骂自己没用。”前些天,台风来的时候,一天能卖完的花她足足卖了3天。“当时真想把花扔了,不干了。”谭大姐说。
抱怨归抱怨,谭大姐给自己制订了一张工作时间表:早上8点到11点半,下午3点半到晚上10点半左右。
持续的行走让她的双脚饱受煎熬。谭大姐走路的时候,总是脚跟先着地。原来,她脚尖处已密密麻麻长满了水泡,有些部位已经脱皮,而她的左脚踝上还贴着一张伤筋膏药。
“右背也有点疼。”谭大姐有些痛苦地举了举右臂,左手伸过去轻揉几下:这只手拎花的时间太长,可能扭伤了。
茶水充饥,单衣御寒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阖家休息时间。
在灯光的映衬下,穿梭于川流不息车群中的谭大姐显得格外突兀。谭大姐没空搭理我,根据经验,晚上9点半前是生意最好的时段。
闲聊中,我无意中得知,谭大姐晚饭还没吃。
“不会天天如此吧?”我有些不安地问。谭大姐笑着点点头。仔细看,我发现她的脸色苍白,没有血色。
“没时间吃饭,都已经习惯了。”她说,实在不行就喝点水算是充饥。说着,她拿起放在身旁的茶水喝上了一小口——茶水是她在家里灌好后带来的。“以前觉得太胖想减肥,现在就不用减了。”她的话让我辛酸。
深秋的夜晚,气温比白天低上很多。一股冷风吹来,穿了两件衣服的我,感到阵阵寒意。谭大姐下意识地搓了搓手臂——她身上只穿了一件薄毛衣。“穿太多,白天受不了。”她说,晚上温度低,但只要不停走,就不会太冷。“而且穿少一点,逼着自己不要偷懒。”
晚上10点半了,这本是谭大姐下班时间,但她似乎并无去意。她拿出一天的“营业额”点了点,总共57元。“要比平日少10多元钱呢,我想凑到60元钱再回去。”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车辆渐稀,到深夜11点20分,谭大姐只多卖了2元钱。
“希望明天能好些吧。”她骑上自行车一路往南,消失在了漆黑的夜幕中。
白兰花背后的家庭重担
“得快点走,否则就进不到花了。”两天后的中午,我随谭大姐来到了体育场路花市进货。
谭大姐先要了2斤白兰花,后来想了想又加了半斤。谭大姐说,天气转凉,白兰花花期就快过了,她希望趁着最后几天多赚点。“花期过后,就只能去餐馆打工了。”谭大姐有些失落,那里没卖花赚得多。
回家的路上,谭大姐跟我谈起了她的家事。谭大姐家以前条件不错。6年前,儿子出了车祸,撞伤了大腿,经济状况开始急转直下。为了照看儿子,不仅家中的小店被迫关门,而且用在治病上的钱,前前后后花掉10多万,现在还欠着2万多元的外债。更为艰难的是,她的丈夫患有糖尿病,上面还有两老需要赡养,家里的重担几乎落在了谭大姐一个女人的肩上。
辛苦归辛苦,卖白兰花多少能带给谭大姐些许欣慰:一个月能攒下千把元钱,都寄回了老家。
卖花“候鸟”随花期而动
奔波在市区马路街口的卖花者中,几乎都是妇女、老人,她们的年龄在40岁到80岁之间,人数至少在40人以上,已经形成了较为固定的群体。这些人中以杭州本地人为主,占8成以上,时间长的卖花已有10多年了。
她们活跃的地盘在延安路、体育场路、天目山路、西湖大道、中河路等市区主要路段路口,以中河高架下各路口为盛。她们每人把持一个路口,互不干涉,相互之间也并不熟知。
她们的家庭条件多半比较拮据,卖白兰花是她们重要的经济来源。但是白兰花也非天天可卖,她们每年都随花期而动。5月初到11月中旬,她们开始忙碌。每到这个时候,供货商会提前给她们打电话。每天上午进货,下午晚上卖花。
正常的话,她们一天纯利润有五六十元钱,但按每天工作10小时来算,她们每小时的收入不过5元钱而已。
花期过后,她们又会各干各的事。但次年的5月份,她们又会重新活跃起来。
本报记者 徐建国
本报通讯员 汪永春 裘净静
交警无奈:赶也赶不走
“这个老婆婆又在马路上卖花了,危险啊。”前天下午3点左右,杭州中河高架下某路口,几位环卫工人又看到了卖白兰花的老人。
高架下,60多岁的老婆婆穿行在车流中,在由南向北的车流中兜售白兰花。她由前往后,娴熟地在窄缝中叫卖。直行车道已经变绿灯,可能是做生意太过“投入”了,后面一辆突然启动的小车把老婆婆吓了一跳。她迈着小步,钻过汽车间的缝隙,小跑到路旁的绿化带上。
其实,在机动车道上卖花,每一个卖花者心中都知道危险。“还不是为了生活。”老婆婆把脖子上挂的玉佩掏出来给记者看:“它会保佑我的。”
路口卖花的危险,交警有一肚子话要说。执勤的孙警官告诉记者,有次,老婆婆可能没注意右转弯绿灯已亮,跑向右转弯道,险些被撞,幸被他及时叫住。
“我们也知道,她们的生活比较贫困,赚点钱不容易。”孙警官说,但在车流中卖花,既妨碍交通又容易发生意外,交警看到了一般是要劝阻的。但劝吧,她们不听,赶赶吧,确实于心不忍,而且很快又回来了。
但是在马路上卖花毕竟不安全,不管不行。交警说,要让卖花的老婆婆离开车道,最好的办法是没收她们的白兰花。“但我们没有这个权利。”孙警官说,而且我们也不敢去驱赶她们。“她们看到我们一紧张就跑,很容易出事故。”
交警目前采取的办法就是进行劝导,但似乎“效果并不明显”。
“商场门口、公交站点、马路人行道这些人群密集处,不都可以成为她们的经营场所吗。”交警部门想通过本报呼吁,希望卖花者们离开机动车道,这不仅是为他人,也是为自己。
交警无奈,过路的司机也矛盾,这花买还是不买,也是个两难选择。网上有针锋相对的两派观点:买她们的花似乎在纵容更多的人进入车道,不买她们的花,有时又实在过意不去。对此,你怎么看,有何好的建议解决这一“老大难”呢。请致电本报互动热线96068或登录钱报网络版(http://qb.zjol.com.cn),谈谈你的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