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类基因组工程”项目的推进,基因已成了老百性耳熟能详的热词。近年来,老百姓发现身边出现了一个新的孕婴服务项目——“婴儿基因保存”,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记者采访了日前来杭的美国康奈尔大学蛋白质组学中心副主任张胜博士。
张胜博士说,对于普通百姓来说,虽然知道基因这个词,但大多不清楚基因与健康的关系,保存的基因将来到底会有什么用。而相关领域的有些专家虽然清楚基因是什么,也非常清楚保存的基因十分稳定,将来可用于基因检测和基因诊疗。但是,他们不十分明白婴儿基因和成人的基因有什么区别,保存婴儿基因的价值究竟在哪里?
要讲清楚这个问题,关键点有两个:第一、人与人在基因水平上是不同的;第二、人一生之中,基因不是一成不变的。
2003年完成的“人类基因组计划”以及近期我国科学家绘制完成的世界上第一个黄种人全基因组标准图都告诉人们,人与人在基因水平上有约千分之一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决定了个体之间从外貌到健康的种种不同。这一点已经得到了学术界和普遍认可。
在肿瘤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过程中,有确凿的证据说明部分组织细胞会在生命过程中发生少量突变,其中一些关键位点的突变是导致细胞和组织病变的罪魁祸首。因此,基因不是一成不变的。
随着测序成本的降低,对不同个体进行全基因测序,已经在如火如荼地发展,如2007年5月,诺贝尔奖获得者沃森的基因全序列已经测定完毕。同时,对同一个体的基因组DNA在不同时期进行多次测序正在积极酝酿,通过反复的测序比照,基因组DNA中对疾病发生有关键作用的位点将能很容易地发现。但是,这个领域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依赖于早期对DNA样本的收集和保存。
对于个人来讲,只有自己婴儿时期的基因代表着本人的原始基因状态,是独一无二的,是未受外界环境影响的,是一份得天独厚的珍贵对照样本。在将患病个体的基因与公共数据库中的“正常基因”进行横向对比的基础上,将婴儿时期保存的基因与病变细胞基因进行纵向比照,能够帮助发现基因突变所发生的特异性位点,从而有助于提高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的精确性和安全性。
本报通讯员 张伟 本报记者 朱绍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