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年,易先生很火;今年至今,易先生仍然很火;最近,易先生特别火。昨天,易先生来到杭州,但此易先生非彼易先生。在昨天下午一场长达两个多小时的演讲中,此易先生的表现,丝毫不逊色于彼易先生在《色,戒》中的表现。
昨天杭城最亮的“星”应该是易中天了。参加第二届中国(浙江)电视观众节“广电文化发展趋势论坛”的他,前晚从上海悄然抵杭。到了宾馆后他专门跑到望江路上的慧娟面馆吃了一碗6块钱的片儿川。浙江广电集团总编辑程蔚东昨日告诉记者:“一批参加艺博会的欧洲人知道易中天来到杭州后,想跟他聊聊文艺复兴、亚里士多德、米开朗琪罗、达芬奇,我跟他说了以后他表示,这些欧洲人说的不是美学,而是美术,而美术他是不懂的。就这样婉拒了。”
已有人知道易中天来杭的消息了,所以邀请他做讲座的机构、单位很多,但易中天通过主办方婉拒了这些邀请,因为这几天里,他太忙了。
昨日下午,在浙江广电集团800平米演播厅,易中天开始了他的演讲。在谈话中,以学术立身、靠电视扬名的他涉及了电视与学者、节目与收视率、电视与观众等诸多矛盾体,但主题只有一个,就是力推“学者上电视”这一现象,并为观众正名。
“我去做电视是公鸡下蛋”
现实中的易中天要比《百家讲坛》中看上去略显矮小。出现在现场的易中天穿着随意,就像一名从上海赶到杭州旅游的教授。
“许多人说,一个学者,不好好在家做学问,晃什么晃?是不是想出名想疯了?”寒暄完后,易中天用这句话开始了他的演讲。
“我做电视是公鸡下蛋,稀里糊涂就下了。刚开始的时候,我还不知道《百家讲坛》这个栏目,我看了以后觉得很简单,去了以后才发现不简单。因为你面对的是各种层次的电视观众,他们和课堂上的学生是不一样的。学生们的水平很整齐,而且他们是带着任务而来的,但电视观众就不一样了,老到九十九(岁),小到刚会走,不可能有一个共同的需求。”他说起了从做学术转到做电视的难处。
易中天表示,“当我走上‘讲坛’的时候,心里想的是观众;当我写学术散文时,心里想的是读者;当我走进课堂的时候,心里想的是学生。许多年前是我想传播什么、想给你什么,你就得到什么;现在随着电视机进入千家万户,电视观众已经不是被动地坐在电视前,他要参与进来。这种参与性、互动性、对话性越来越强。”说着说着他从讲台上移身,坐了下来,说,“从现在开始我也改变了,从一个人站着讲话改为与现场观众互动和对话。”于是,现场观众把一个个问题抛了出来。
给学者支招:
一开头就把结论说出来
“在短短几分钟内要把观众想要知道的东西说出来,这绝对是一件难事。在电视中做谈话节目,一开始就要把结论说出来,而不要从原因说起;做节目其实是把上课时那套东西倒过来。”易中天以自己刚进入电视界时参与的一档谈话类栏目为例,为学者上电视支招。
他举例说,“2004年的时候陕西卫视做了一期盘点类节目,要我盘点张艺谋。主持人拿了某期《新周刊》的封面,上面写着‘保卫张艺谋’几个大字,我先是回答赞成‘保卫张艺谋’这个提法,因为观众已经中了他的‘十面埋伏’,然后再解释为什么要‘保卫张艺谋’。”
他接着说头一次上电视的人都喜欢嚷嚷,因为怕观众听不到,“昨天我有个同学上电视录节目,他说自己是一路喊下来的,因为他觉得离观众有20米远,不喊不行。所以上电视首先要有麦克风的概念。其次要有镜头、机位的概念。电视有放大的作用,一个人的形象、语气、动作会被放大,如果语气、动作夸张的话,就会像动作片。你看我早期的节目表情就有些夸张。”
说着,他又开始消解学者的崇高地位,对现场的女主持人说,“作为学者,走上电视,还是要向电视人学习。我参加谈话类节目,其实是向你们学习。”
对于批评和质疑:
自成一体,笑骂由他
对于众人的批评和质疑,易中天说他有三个原则:“指出硬伤,立即改正”;“学术问题,从长计议”;“讲法问题,不作争论”。
他以自己在《百家讲坛》的实践经验为例现身说法:“整个节目共43分钟,除掉片头和广告,留给我的时间就33分钟。我一口气说上34分钟,多出来的1分钟就是喝水、咳嗽。但你不知道这30多分钟,我要做多少案头工作。有两句话叫做‘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没做过电视的人是不知道其中的难处的。”
“对于大多数的批评,我一笑了之。阎崇年有句话叫做‘学术至上,观点至上’,我接着他的话说:‘自成一体,笑骂由他’。”这就是易中天对这些年来遭受的批评和质疑的回应。
有些人天生适合上电视
我和于丹属于人来疯型
到了谈话的后半段,易中天显然是说开了,他开始信马由缰地起了心里话。他很认真地对女主持人说,“其实很多学者是瞧不起做电视的,一位哲学家说过,‘旅游业不知破坏了多少环境,电视机不知制造了多少白痴’。我现在就加入了白痴的行业。上了电视之后,我发现电视是一个非常好的公共传播平台。我可以说,孔夫子活到今天肯定上《百家讲坛》,他何必坐着牛车颠来颠去呢?孟子、荀子、韩非子肯定去,老子和庄子去不去我就不知道了。”
从孔子他说到了今天一些学者对大众文化的指责,“为什么我们一说到大众就觉得低俗?就看不起大众?学者、研究者、教授是拿着国家的经费做研究的,这些经费是哪里来的?是纳税人的钱。我们学术界该不该有一小部分人出来当代表做一点回报呢?”说到最后,他说道:“难道不与电视为舞,就是清高?”
他表示,“电视不以学问大小为标准,不以学问深浅为标准。电视台选人不是按学术界的标准来的,你再有学术,再有研究,但不适合电视人家就不请你,请了也没用。许多专家、学者,编导到他家里去谈的时候是侃侃而谈,但一到这里就浑身发抖、语无伦次。说得再直白一点,有些人天生适合上电视。这没办法。我和于丹就属于人来疯型,人越多就越疯。”
被小粉丝称为曹操
在现场,一名10岁的小粉丝说自己已经读了四遍《三国演义》,并希望易中天能向自己推荐一些书。借着这个话题易中天说起了自己小时候读书的经历:“我读《三国演义》的时候是小学6年级,只读了半遍。那个时候专门挑好玩的读,《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都读,但就是不读《红楼梦》。读着读着如果读到一句‘有诗为证’,我肯定是不看的。”
现场的主持人请这名小粉丝将易中天比作《三国演义》中的某位人物,这个小家伙选择了曹操,理由是易中天的脸上有许多皱纹。对此,易中天在笑完之后自嘲说,“你说我像曹操,而且还是《三国演义》里的曹操,白脸。”“这年头谁也不比谁傻”
易中天说起了一家平面媒体记者采访他的一则故事。因为忙他对记者说没时间,那名记者很愤怒,对他说“你为什么不接受采访?你是我们媒体捧红的”。这事到了网上,有网友说易中天是观众捧红的。从这则故事讲起,他说,“当老师的一定要记住:在学问、思想、阅历等方面你们有可能比学生要深,但鉴赏力未必。同样,电视观众的鉴赏力未必比电视人低。”
他继续说起了一些记者采访他时的小故事。说到一些记者为了出彩给他下套的时候,他有点发狠:“你别我给下套,小心我给你下套!”
“这年头谁也不比谁傻,谁也不比谁更聪明,千万不要把观众当傻瓜。”易中天最后对全场的听众如是说。他的一番话博得了现场观众的一阵掌声。
演讲结束后,两个多小时里未喝一口水的易中天疾步走出演播大厅,拐进通向边门的通道。他做的第一件事情是掏出烟盒,点着了一根烟;第二件事情就是要一瓶水,口渴了。 本报记者 裴建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