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新中国第8个记者节和中国记协成立70周年。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钱江晚报获得两项大奖——本报人文中心获全国新闻工作先进集体奖、本报副总编王慰平获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
每一步,都是新起点。昨天,来自中国传媒界的专家学者在向本报表示祝贺的同时,也对本报编辑记者提出了新的期待。希望本报采编人员能够担当作为中国新闻人记录时代、守望社会、坚守新闻价值观的职责,强化职业操守,追求真相,体现人文关怀,进一步探索创新,为大众服务。
人文关怀是记者必须具备的素质
●徐岱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院长
在新闻报道中体现人文关怀,这应该是今天这个时代记者的头等大事。以前大家对新闻的认识是,只要客观记录、报道新闻事件本身就可以了。但是现在绝对的客观是不存在的,任何报道都是对事件的一种解释。
而现在又是一个信息泛滥的时代,事情变得越来越丰富,同时也越来越复杂,一件事情往往有很多种不同的解释。媒体的能量也越来越大,媒体不仅影响大众,也影响着决策层。在这种状况下,非常需要记者在报道时具有人文关怀精神。人文关怀具有普世性,它不是满足某一类人的利益,是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并且能够享受到的权利。
追求区域性报纸的持久影响力
●方延明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
钱江晚报办得不错,我在杭州出差时看过。像钱报这样的区域性报纸,应追求持久影响力,这样,这张报纸在城市中的认知度、老百姓的认可度都会继续增加。
纸质媒体目前受到的挑战很多,作为记者要担当记录这个时代的使命,追求真相、关注民生。记者要写出好稿子,要到生活中去,了解受众在考虑什么。
报道对象的结构应是正金字塔型
●喻国明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
媒体的发展,需要制度层面的创新和相关资源的释放。就新闻报道而言,目前信息采集结构需要创新。过去的信息采集制度是跑机关,信息结构是倒金字塔型,上面的信息多,下面的、跟老百姓有关的信息少。上面的信息重要,但与老百姓切身相关的生活信息也重要。
现在读者对报纸感到不满足,就是因为有很多需求得不到满足。新闻写作是倒金字塔型,但报道对象的结构应是正金字塔型的,就是让读者了解更多的与生活、与周遭环境相关的信息。在报纸上设个社区记者部,就很有必要。
钱江晚报有浙江的人文色彩
●黄旦 复旦大学新闻系主任
钱江晚报的风格与其他都市报不一样,有理想,不低俗,有浙江的人文色彩。它关注群众身边的小事,关注社会底层。虽然走市场,但它的商业气息不浓。
媒体人要有专业理想
●邵培仁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今天的媒体需要反思!以前像邹韬奋这样的记者,是带着一腔热血、带着理想,愿意为此奋斗终生,现在记者的光环在褪色,这和媒体现在走市场化很有关系。
今天的记者应该恢复到记者原来的尊严和地位。记者是一个专业,不是一个职业,他和律师、医生一样,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干的。必须要有专业理想,要遵守职业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