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文化”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我觉得这种创新是一件很有益于农村和社会的事,因为文化的出路在于文化创造的创意方式。
分析一下,我认为“种文化”的意义有四层:
一是建设新农村,不仅是硬件的建设,比如环境、道路和卫生条件的提升,更需要软件的建设——乡村文化的提升。而软性的文化建设,是文化心态在起着最后的指导作用。“种文化”是一种积极、明亮的文化心态,带来大于文化的正面力量。
二是“种文化”不是外加的文化,不是用一种外力推促农民去学什么。农村的生态中本来就有文化,“种文化”就是从源头挖掘,让古老并处于湮没边缘的民间文化之脉得以延续。像中国这么古老的文化,它也是在不断地寻找、调整自己的路途当中,使自己具备给经济提供背景的能力。而当农民面对时代的困惑时,古老的、现代的文化中也可以找到抚慰心灵的艺术力量。
三是“种文化”无形中加强了文化人的责任,对文化人提出了要求,让文化人帮助农民们整理、选择、提高原本杂乱无章、不成系统的文化。民间文化交相混杂,县里、城市里的文化人要做大量的工作,对农民进行指导,把乡土文化修剪精致。
四是文化人的指导不要纳入形式化的轨道和模式,应该保持乡村文化生机勃勃的状态。任何适合乡村文化发芽、舒展枝叶的方式,都可以探讨和尝试。乡村文化中时尚元素和原生态元素的比例都不存在刻意的局限。
“种文化”切入了一个要点:把文化兴奋点安置于力所能及的未来,这个地方就一定会发展、超越。乡村的文化之舟对于整个国家和社会来说,是根基性的,农民的愉悦和幸福离不开文化的滋养,它的成长会带来整个社会文化提升的良性循环。中国已经成为在经济上崛起的大国,在精神力量上需要长期的耕耘和建设。“种文化”在浙江省开了个好头,全国的乡村都期待着这样一种文化生产的范本的成熟和传递。
本报记者 陈桔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