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信”,就是人名或地址不清,以致邮局无法正常投递的信件。按照规定,面对这种信件,邮局投递员可以退还给寄件人。可奉化的王亚峰却和“死信”较上了劲,他一个人骑着一辆自行车,想方设法硬是复活了一封封“死信”,成功地把信送到了收信人的手中。
从进入奉化市邮政局做投递员以来,17年中他行程18万公里,及时准确地投递信报1080万件,奇迹般地复活“死信”3000多件。 不久前,邮政局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王亚峰工作室”正式成立,专门为客户提供专业服务。
跨越沪甬,复活名人信函
1996年11月20日,奉化邮政局收到了一封寄自台北、收信人为“浙江省奉化市共康路共康五村竺培英”的来信。奉化并没有“共康路”这一地名,这封信于是被当作“死信”很快转到了王亚峰的手上。
“竺培英,不就是我在一份奉化文史资料中见到过的名字吗?”王亚峰赶紧翻书查阅,原来竺培英是蒋经国、蒋纬国的表妹。王亚峰立即赶到奉化市台办,证实竺培英确实是蒋纬国表妹,但她住在上海的斜土路。
几经周折却并未气馁的王亚峰再次查访到了一条线索:奉化有一位老先生与竺培英有联系。王亚峰赶紧上门拜访,得知竺培英原来住在上海市斜土路,现已迁居上海市共康路。当天,王亚峰通过上海邮政部门,将该信转到了竺培英手里。几天后,竺培英女士特地致函给奉化邮政局:她收到信后,很高兴,很感动!她对王亚峰严谨负责的工作精神表示钦佩。
在王亚峰的17年投递员生涯中,他还曾帮5位老人找到离散多年的海内外亲友。
首次接手“死信”复活3年失败
尽管现在的王亚峰已是“死信”复活高手,但他心里仍对1985年的那次失败经历耿耿于怀。那年,奉化邮政局投递班收到了一封从河南寄来的信。寄信人在信里说,她的丈夫是奉化人,抗日战争胜利后两人失散,至今下落不明,希望邮政局帮她找到。但信中除了透露丈夫曾经是黄埔军校的学生外,再没有其他有用的信息。
王亚峰立刻感觉到了这封来信的重量。奉化黄埔军校同学会、奉化市台办、公安局户籍中心和奉化的所有街道,他都跑遍了,然而就是没有任何信息。坚持找了3年后,他无奈地放弃了寻找的努力。从那以后,他树立了一个信念:争取让每一封“死信”都能复活。
诀窍在于勤跑
1993年以后,王亚峰因为复活“死信”的本领高超,成了远近闻名的人物。不少年轻的投递员遇到“死信”都会交到他的手上。17年的投递经历,他复活“死信”3000多件,最多的一年,他复活的“死信”超过400封。
王亚峰总结出复活“死信”的一套办法,其诀窍在于“勤跑”。他说:一要多跑公安局户籍中心、工商局注册中心、社区、村委会、台办侨办等。第二,要多跑民政局地名办、拆迁部门。很多信的地址是过去的老地址,地名办可以查到相关的历史资料,而不少地名、路名因为拆迁而更改,多跑拆迁部门心里就有数,不会绕圈子。
邮政工作室以他的名字命名
随着邮电分营,王亚峰从投递岗位调到邮政营销岗位,开始涉足市场营销领域。 王亚峰在新的岗位上照样干得很出色。他承揽并精心设计的全球生态500佳———奉化滕头村旅游区的明信片门票深受各地游客喜爱。每年10多万枚各具特色的校园风景、企业形象、公益宣传明信片经他之手先后制作而出。在从事市场营销的六年间,每年他为企业增加创收业务达100多万元。很多人就是冲着王亚峰的名气,专门要求他制作邮票册。
两个月前,以他名字命名的“王亚峰工作室”正式成立。前天,王亚峰自豪地告诉笔者:“以个人名字命名成立一个面向客户的工作室,这在奉化邮政局还是第一次。目前,工作室已经有浙江船厂、罗蒙集团等固定邮政客户。”
吴明京 罗海涛 赵维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