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D0002版:人文·文娱新闻
3  4  
PDF 版
· 他感叹:
做群众演员真的很苦!
· 挖挖西泠印社的墙脚,挖到“宝”!
· 跑龙?套 4个盒饭+3场戏+70元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11月14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挖挖西泠印社的墙脚,挖到“宝”!
一批珍贵名人石刻重见天日
  本报讯 西泠印社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真可谓到处是宝。日前,西泠印社工作人员在墙角挖掘出若干块珍贵名人石刻。

  昨天,西泠印社举行了新闻发布会,在记者面前,西泠印社社委会文物处处长王佩智长吁了一口气,“现在总算弄清这些碑了。”王佩智介绍,从发现至今,历时五个多月,西泠印社相关人员一直在整理、研究。在西泠印社内墙角共发掘出“西泠红梅碑”、“古长生庵碑记”、“疏浚西湖碑记”,以及吴昌硕书写的“钱塘翁又鲁残碑”。这四块石刻,再加上西泠印社库房里存放的一批,这次共整理出六十多块石刻。其中包括“乾隆御笔诗文”、“郑板桥画竹”、“吴昌硕题罗两峰画佛”、“吴昌硕绘达摩坐像”、“岳飞书法”、“乾隆题罗汉图”、“王震绘吴昌硕题十六应真像”等一批从明代至近代有学研和审美价值的名家碑刻。

  第一块挖出“西泠红梅碑”

  这些石刻怎么会被发掘出来的?王佩智说,今年初,很多上了年纪的市民说,以前西泠印社墙边竖有几块碑的,后来都不见了,不知道怎么回事。当时西泠印社有关部门正在深入研究碑刻,听到这些传言,就有意识地到前面的院子里去挖了一下。王佩智说,也不是非常重视,只是挖挖看。没想到只在墙脚一挖,就发现了这些宝贝。“当时第一块出土的是西泠红梅碑。”回忆当时的情景,王佩智仍有些激动。“杭州一共有两块以梅花命名的碑,一是‘梅石双清碑’,惯称梅花碑,现在北京。另一块就是西泠红梅碑了。这是清代画家彭玉麟画的,原来竖在俞楼前,见证了俞楼的落成,彭玉麟画好后,俞曲园很感兴趣,就在上面题了跋。”

  还有一块“疏浚西湖碑记”,写的是清代巡抚颜检疏浚西湖,兴修水利的事。王佩智认为,这块碑的发现,对西湖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实证资料。“当时,这块碑已断成了五六块,但每一块还是很重,我们花了很大力气,才把它修补好。”这几块古碑都埋在一起,他们花了好几天时间,才把这些古碑全部挖出来。

  这几块古碑为何会被埋在地下,现在已很难考证。如今,三块古碑被重新竖在西泠印社的墙边,静静地诉说着历史。

  乾隆题罗汉图弥足珍贵

  与挖掘出的古碑同样有价值的,是一批重新发现的名家碑刻。据介绍,西泠印社库房藏品有上万块石碑,而一批古碑被放在一隅,以前鲜有人问津,这次结合挖掘出来的古碑一起整理,发现了大批珍贵古碑。其中“乾隆题罗汉图”共有四块,上刻有“惟精惟一”、“意在笔先”、“慈云普护”,这些是乾隆用的闲章,另有“乾隆宸翰”一印,也是乾隆常用的印章。据了解,罗汉图为贯休所绘,共有十六幅,这次只发现了四块,但也弥足珍贵。

  据介绍,“乾隆御笔诗文”、“岳飞书法”、“吴兴祚诗文碑”、“彭玉麟诗碑”、“徐琪书《俞楼记》残片”等名家书法石刻将为书法爱好者带来福音。而“乾隆题罗汉图”、“郑板桥画竹”、“王震绘吴昌硕题十六应真像”等画像石刻对绘画艺术的爱好者来说,有一定的临摹和研究价值。

  这批石碑的发现,既进一步印证了西泠印社收藏系列的选择视野,也为其他门类的研究提供了参考史料。目前,西泠印社将进一步拓展研究成果,结集出版,让更多的金石书画爱好者有机会分享。有机会的话,还将展出这些古碑的拓片。

  本报通讯员 邱 云 本报记者 金 毅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人文·文娱新闻 D0002 挖挖西泠印社的墙脚,挖到“宝”! 2007-11-14 48257178002CE17348257392001BD34D[A1-金毅≈B1-张瑜]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