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C0006版:背影
3  4  
PDF 版
· 牛满江:一生荣耀照中华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下一篇4  
2007年11月19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牛满江:一生荣耀照中华
本版稿件据《羊城晚报》、《科学时报》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牛满江这个名字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作为著名美籍发育生物学家、爱国人士、美国天普大学终身教授、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牛满江教授不仅在科研上取得了斐然成就,而且在推动中美关系正常化方面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11月8日凌晨,95岁高龄的牛满江因病抢救无效,在北京逝世。他的遗体于16日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火化。胡锦涛、温家宝等国家领导人通过各种形式表示沉痛哀悼,并向他的亲属表示深切慰问。

  出生山野名满天下

  牛满江1912年10月31日出生于河北省博野县东程召村的一个普通农民家里。他自幼好学上进,读书很刻苦,青年时期求学保定同仁中学,1932年考入北京大学生物学系,1936年毕业留校担任助教。1943年与张葆英女士结婚,生有二女。

  1937年7月7日,日军借口卢沟桥事件占领北平,牛满江化装逃出,经天津、青岛、济南到达南京,由南京的北大办事处派去长沙,参加北大、清华、南开三校组合的临时大学。

  他在长沙仅呆了6个月,又因日军进攻九江,临时大学再南迁昆明,并改名为“西南联大”,而被派往昆明筹建理学院校舍。

  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后,美国参战,中美关系密切起来,当时的国民政府对未来有了信心,打算派人出国留学。于是,牛满江作为北大派出的第一批留学生,于1944年远涉重洋,来美深造。

  在世界闻名的斯坦福大学,牛满江用两年时间就攻下博士学位。此后,他先后在斯坦福大学、洛克菲勒医学研究所(后改名为洛克菲勒大学)和天普大学从事教学和科学研究。

  后来,鉴于牛满江的科学研究成就,天普大学授予他终身教授荣誉。

  创立“外基因学说”

  有人说牛满江是“生命奥秘的探索者”,真是一点不假。

  达尔文的进化论和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是生物科学的历史性突破。此后施培曼及曼尔德提出背唇(后被命名为“施培曼中心”)诱导第二个体的形成,轰动了生物学界。促使第二个体形成的是“施培曼中心”的什么物质呢?各国科学家争相讨论。直到1953年,牛满江以原创性的实验结果提出,mRNA是该中心发挥功能的物质,到1960年证明了mRNA具有特殊功能。

  牛满江的科研自1950年到2000年,第一个重要发现是mRNA是“施培曼中心”功能的物质(分化因子)。

  为证明mRNA是卵发育的因子,首先要证明卵中有器官形成的mRNA,牛满江的研究生博士后在1960年代解答了这个问题,接着他又证明卵内mRNA与外源器官mRNA具有同样外基因功能,同时为生命科学解答了一个问题,外基因(mRNA)是卵发育的模版。

  无疑,牛满江的外基因学说开创了人工培育新物种的新思路,是人类在生物遗传工程方面的一大突破。

  牛满江因此获得了“利利学术”奖及“古根海姆”奖,他的名字被收入美国科学名人录及世界名人录,他还于1970年被选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他的智慧在延伸

  提到“基因”,许多人耳熟能详,然而牛满江的外基因学说虽然创立在20世纪90年代,真正明白其内涵的人却可能依然甚少。

  关于外基因学说的应用价值,牛满江曾给出了这样的想象:棉花、蚕丝、蜘蛛丝,都是丝,可是这三种丝的强度不一样,蜘蛛丝最强,是最好的钢铁的50倍,蚕丝次之,棉花丝最弱。可吐丝是由一个外基因管制,是由一个外基因合成丝的蛋白。假设把蜘蛛丝的蛋白放入蚕里,或者放入棉花里,棉花丝的强度将增加很多倍。效用是不可估量的。

  为了实现这个愿望,牛满江曾经自己出资5000元人民币,请人帮助他收集蜘蛛,但没有如愿。

  此外,牛满江还认为,他的理论可以应用于医疗。如患糖尿病的原因是胰脏里有一种细胞,不知道为什么死去,若有人出钱,把血液里的细胞搜集起来,用外基因加以处理,培养它,使细胞产生胰岛素,再把细胞放回患者身体,便可以克服病情,也不会有排斥现象。

  牛满江的这个设想目前仍是一个科学幻想或科学难题,尚未有实际突破。

  牛满江致力于用外基因改善生物品种,解决中国粮食问题,培育出营养丰富且口感好的“大豆玉米”。

  为实现这一目标,2006年,已经94岁高龄的牛满江仍在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忙碌。

  他说:“周恩来走了,邓小平也走了,现在我还在,我对得起两位走了的人!原国家科委主任宋健曾经与我谈到:‘我们科委正在研究国家的粮食问题。未来的中国要解决16亿人的吃饭,那时可能不够吃了,是否可以找第三种食品作为主粮?’在我记忆中,玉米是难以下咽的粗粮,营养价值远远低于大豆,所以,我要把大豆的营养注入玉米,培育出营养丰富的大豆玉米品种,还要改良玉米的口感。我这十几年一直在做这件事,现在已有14代了。”

  据了解,从1994年、1995年开始,牛满江亲自指导做实验,目前,他已成功把大豆产生的蛋白外基因转入到玉米里。

  他的技术,即在玉米里产生大豆蛋白的技术有一项已获得国际专利。他还有另两项技术,把干扰素或中药等物质注入玉米的技术,正在申请中国和美国专利。

  但是,牛满江的专利目前尚没有人购买,因而产业化生产出理想的玉米还有待时日。

  绵绵不了华夏情

  虽然长期身居海外,牛满江对祖国的深厚感情依然不改。

  1972年,中美签署上海公报以后,牛满江携夫人赴华省亲。

  1973年,时任中国总理的周恩来接见牛满江,成为继乒乓外交之后,中国领导人打出的促进中美学术交流的王牌。

  此后,牛满江每年都携夫人返华,在中国科学院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牛满江实验室工作8个月。为实现自己与中国几代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会见时的承诺,他每天在实验室工作8小时以上,周六、周日也不休息。

  在华工作期间,牛满江和中国著名生物学家童第周教授共同研究的动物胚胎移植获得成功,填补了世界空白。

  1978年,牛满江打破禁令,接收了中科院派往美国的访问学者,使中美中断近30年的科学交流得以解冻。他还积极帮助中科院筹建“发育生物学研究所”(IDB),为其争取洛氏基金及联合国的资助。

  1980年7月25日,IDB奠基建所,他受中科院聘请担任了IDB科学顾问,此外,牛满江还担任了中国30多所大学及科研机构的名誉教授、顾问。

  除进行科研、讲学外,牛满江还向中国引进先进试验技术,赠送一些仪器、试剂等。

  他在美国团结美籍华人学者,宣传中国建设成就,号召美籍华人为中国经济出力。他还关心中国留美学生,帮助留美学生解决生活、学习上的困难,为中国留美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科研和工作条件。

  晚年,在他的主持下,以培养优秀人才、促进中国生命科学的研究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宗旨的“牛满江基金会”也在北京成立。借助于中外有识之士的支持和捐赠,基金会已经在促进国际学术交流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照片记录难忘记忆

  牛满江架起了中美科技合作的桥梁,是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开拓者之一。据悉,周恩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先后亲自会见过牛满江教授,对他的贡献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布什父子也多次接见过牛满江教授,感谢他为中美交流所作的贡献。

  在牛满江的办公室里,四处摆放着老照片。北墙的显眼地方,有一张微微泛黄的黑白照片。照片上,年轻的牛满江和夫人满面笑容,紧紧地握着周恩来总理的手。回忆往事,牛老满怀深情,他说,那是1973年5月,周总理接见了他们夫妻,邀请他们回国,为祖国建设现代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当时的摄影记者为他们留下了这张珍贵的合影,至今已经保存了34年。

  到了1977年,邓小平复出,首次接见的外宾就是牛满江夫妇。他们与邓小平的亲密合影,一直放在牛老的办公桌旁。

  1979年1月,中国政府代表团访问美国,天普大学授予邓小平授予名誉法学博士的称号。当时正在天普大学任教的牛满江不但推动了这一事件的进展,而且也参加了在华盛顿举行的博士授衔仪式,还亲自帮助邓小平戴上博士帽。这一事件轰动了整个美国,也成为牛老珍藏心中一生难忘的记忆。

  牛满江的妻子张葆英也喜欢照相。在办公室里,还有一张珍贵的照片,就是她亲自为牛满江和他们的朋友老布什一起拍的。照片上的牛满江和老布什在宽敞的大厅里并肩而立,神情亲密。

  后来,老布什担任了美国总统,1996年秋天访问中国北京时,还接见过牛老夫妇,并且将代表自己家族荣誉的全金制作的领带夹赠送给牛教授,同样的胸花赠送给张葆英教授。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背影 C0006 牛满江:一生荣耀照中华 本版稿件据《羊城晚报》、《科学时报》 2007-11-19 钱江晚报c00062007-11-1900008;钱江晚报c00062007-11-1900018;钱江晚报c00062007-11-1900019;钱江晚报c00062007-11-1900020;钱江晚报c00062007-11-1900021;48257178002CE173482573960044BC94[B1-董立林]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