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D0003版:人文·文娱新闻
3  4  
PDF 版
· 王安忆
连任上海作协主席
· 这些大学生想在《江姐》中演个角色
· 昨天,“画中人”活过来
· 一边上学,一边跳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11月23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清明上河图》走上杭州舞台
昨天,“画中人”活过来
  本报讯 昨天,杭州大剧院“变身”成了“宋城”。剧场内,舞台恍若张择端的画布,香港舞蹈团的演员们将《清明上河图》中北宋首都汴梁清明时节郊游的盛况一幕幕呈现:踏青的仕女、骑马的人群、民间社火、百戏杂陈。剧场外,大厅被装点成了展览馆,从民间征集到的《清明上河图》各种尺寸的复制品、邮票等相关艺术品琳琅满目,再加上特邀的民间艺人,泥塑、剪纸、刻瓷、刺绣、面塑、草编……让前来观看演出的观众误以为一脚踏进宋代。

  演出在大幕拉开前

  演出前发动民俗专家和市民寻找文化遗迹,发布会开在民俗街的仿古茶楼,剧院的工作人员身着古装向市民推销宣传,演出时又在剧场外的大厅配合民俗展出……一个中国舞剧的文化内涵昨天以互动的形式热热闹闹地挖掘透了,演出的票房也随之上涨。

  记者昨天下午赶到大剧院的时候,已经看到不少观众兴致勃勃地在大厅里游览参观。以往观众在等待的时间里都宁愿坐在剧院里发呆,或者在剧场外的露天广场欣赏夜景,昨天他们被新奇的展览尽数吸引到大厅里,到了晚上开演前,售票大厅已经热闹得像一个集市。据大剧院的工作人员透露,他们一个早上不断地接到电话,观众除了要订晚上的演出票,对演出前的民俗展都特别有兴趣。

  “大幕没打开,其实演出已经开始了。”杭州大剧院艺术总监陈建强对记者说,“无论是发动市民寻找宋代文化遗迹,还是把清河坊的民间艺人的‘俗’文化和剧场里的‘雅’文化相互碰撞,这都是我们立体宣传的手段。剧院不是单纯有座位的剧场,而是一个综合的艺术机构。我们虽然不是艺术家不直接创作艺术作品,但运营本身也应该具有‘创新’的意识。”

  而“立体宣传”最直接的效果,就是让一个在寒冷的11月的周四,交通不甚方便的大剧院上演的舞剧全场爆满。    

  宋代民间舞蹈如高难度杂耍

  大幕徐徐拉开,画家张择端行吟河畔,汴河女神的身影,悠忽间飘行在云海之中。脚踏三寸金莲的仕女倚河边的垂柳随风摇曳,轻盈窈窕美丽多姿;骑马游春的人群络绎不绝,宋人在《东京梦华录》等书中记录的民俗舞《竹马舞》在这里重现。不过比起这些唯美的画面,编导精心设计的别出心裁的道具和历史悠久的宋代民间舞蹈成为观众最瞩目的亮点。

  在“平伞相欢”一幕里,众多的雨伞造成突出的视觉效果。人们在雨中散步,高高撑开的伞下坐着两两相依的情侣,舞者巧妙地推动着伞有序地移动,舞台上呈现出人群在雨中簇拥的美丽画面。“肩摩毂击”中挑夫们的“扁担”设计得很独特,它们没有被扛在肩上,而是“挂”在了帽子后面,随着舞者的走动上下摇摆。而“夜夜笙歌”一幕中,艺伎们每人头顶一盏“栀子灯”,摇曳的烛光和飘动的红裙尽显灯红酒绿的古代娱乐场所的风貌。

  踩高跷的艺人最夺人眼球,他们如同杂技演员一样,脚踩几米高的木棍竟然还能做出腾跃、劈腿等高难度动作,甚至还摆出“飞天”造型转圈。这一手绝活迎来观众如潮的掌声。

  据该剧的编导梁国城介绍,女伎的“纨扇舞”、头顶红灯笼的女子“灯舞”、独人抬的“中原花轿舞”、“祈福舞”等等,这些舞蹈都脱胎于宋代民间舞。宋代文献所记录的节日民间娱乐中的许多项目,如“高跷”、“旱船”、“花鼓”、“扑蝴蝶”、“跳钟馗”、“狮子舞”等等,其名称及表演形式大都与至今民间传承的相同。舞蹈编导们巧妙地将画中许多场景都用这些历史悠久的民间舞来表现,将北宋京都的繁华景象、民间节日的热闹情景及各种表演技艺展现在观众面前。

  本报记者 郑琳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人文·文娱新闻 D0003 昨天,“画中人”活过来 2007-11-23 48257178002CE1734825739B003D3EBD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