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D0002版:人文·文化新闻
3  4  
PDF 版
· 眼下最火,是讲“钱”的书
· 《公孙子都》位列榜首
· 《小崔说事》12月复播
· 300元,淘得古朝鲜松花石砚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11月28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300元,淘得古朝鲜松花石砚
  本报讯 11月13日,一批重达1吨的松花石砚从吉林延边托运到杭州收藏品市场“玉石天地”。打开集装箱,一时间,大大小小23方翠绿色的松花石砚逐渐在众人面前展现。其中一块最大的松花石砚长达80厘米、重达90公斤,堪称砚台巨无霸。

  这些松花石砚是制砚师郑军从吉林搬来的,全部由他创意设计。郑军,中等身材,身板硬朗,说话豪爽,一看就是条东北大汉。他做过秘书、工程师,肚子里墨水还不少。10年前他在吉林延边开了家珠宝玉器店,偶然间与松花砚结上了缘。

  有一天,一个人上郑军的店里卖古玩,从包里如数掏出几件瓷器,其中有一方砚台让他感到非常独特。砚料细腻,翠绿色,砚身浑圆厚重,砚盖是两条鱼,没有棱角,也没有太多的修饰,一种自然浑厚的包浆仿佛述说着多少锦绣文章出自这墨海砚田……郑军上手后看了又看,最终双方谈好以300元的价格成交。

  也是出于偶然,这方长18厘米,宽10厘米,高4厘米的双鱼松花石砚,被韩国美术大师李槿文先生看中,李先生非常喜欢这方砚台。当时郑军并不知晓这是松花石砚,也不知道砚台上那如花似草的图案究竟出自何时何地,层层迷团困惑着郑军,竟使他夜已难寝。后求教于李大师,经大师考证得到:该砚系松花砚中名品,紫袍绿带,砚盖上方有一处石墨,从朝鲜流传而来。砚体浑厚古朴,包浆丰厚,砚顶头部花饰,系高丽国不老草纹饰,曾被旧版万元韩币采用,对于考证松花砚的发展史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

  已开有一家松花石砚雕琢厂的郑军说,现在这块古砚价值多少,还不好估计,但已有不少藏友向他打听,希望能高价转卖给他,但出多少价他都不愿卖,因为这是他与松花石砚结缘的开始。

  郑军表示,现在松花石老坑矿因保护原始森林的需要已采取保护措施封矿了,只留存一些对生态环境影响不大的新坑可采,所以现在好的老坑松花石原料也像玉石一样一年一个价。最贵的是老坑料,其次是江捞石,石砬料是一般的品色,现在1市尺×3市尺左右翠绿老坑原料价格就超过8000元。

  海宁砚台收藏家许登云说:“松花石砚料确实不错,作为一块好料就可以收藏。而且特别适合那些收藏以砚台品种齐全为上的砚友,一方松花石砚在‘陋室’尽显高贵和风雅。”

  ■链接

  中国有十大名砚,松花砚位列其中,很多藏家也许有些陌生,但这种砚台曾被清代皇家长期垄断。松花砚别名“松花玉”,产于吉林省通化长白山区松花江的发源地。长白山是清朝满族的发祥地,被封为皇家狩猎区,长期处于封禁状态。“松花玉”虽然始于明代,盛行于清代,但一直深锁皇宫,被清代皇室视为国宝,偶作赏赐功臣、驾驭群臣的“恩物”。松花石砚自清末以后,曾一度消声匿迹,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才得以重新发掘,并深受日本、韩国人的喜欢,这是中华松花砚的文化血脉的探源,也是松花砚史上一件不寻常的事。

  本报通讯员 周慧玲

  本报记者 金 毅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人文·文化新闻 D0002 300元,淘得古朝鲜松花石砚 2007-11-28 48257178002CE173482573A00015F926[A1-金毅≈A5-周慧玲≈B1-金毅]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