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D0001版:人文
3  4  
PDF 版
· 杭州惊现五千年良渚古城
· 5000年前的“都城生活”是怎样的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11月30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继殷墟发现后的又一重大考古发现
杭州惊现五千年良渚古城
距今约5000年,为同时代中国最大的城址,堪称“中华第一城”
■本版摄影/本报记者 董旭明
  本报讯 中国五千年文明史又有了重要的实物证据。昨天,杭州市政府和省文物局联合举行新闻发布会,对外宣布一个重大的考古发现:在良渚莫角山四周发现了完整的古城墙基址,东西长约1500-1700米,南北长约1800-1900米。这意味着,五千年前,在良渚存在着一个古城,总面积达290多万平方米。

  1993年,良渚发现了莫角山遗址,考古学家推测是宫殿式建筑。此前,曾发现反山、瑶山等贵族墓葬,出土了大批玉琮、玉璧等礼器,加上刚发现的完整的古城墙基址,一个“古国都城”呼之欲出。

  包括故宫博物馆原院长张忠培在内的国内考古界权威在参观良渚古城后认为,这是长江下游地区首次发现的良渚文化时期的城址,堪称“中华第一城”,是继上世纪殷墟发现之后中国考古界的又一重大发现。

  昨天,考古专家、北大考古文博学院严文明教授专程从北京赶来,向媒体记者阐述此次发现的重大意义。

  源起:去年底的一次试掘“石破天惊”

  良渚古城是如何发现的?昨天,古城的发现者、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斌回忆,古城的发现源于几块石头。2006年12月20日,为配合良渚遗址重点保护区域农民住宅外迁安置,当地政府打算在瓶窑葡萄畈遗址高地西侧建农民房。在建房前,因为良渚遗址的特殊重要性,考古队先进场试掘。

  谁料一挖下去惊喜连连,考古队员先发现了良渚时期的古河道,在河道边的东边高地又发现了几块人工堆筑的石块。因为是试掘,开挖的面积不大,仅7米长2米宽。“石块是基础,上面还堆有较纯净的黄土。高约4米”。刘斌说,由于这一遗迹位于良渚文化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莫角山遗址西侧平行约200米,他推测这可能是莫角山遗址的西城墙。

  60多米的城墙:国内发现的最宽城墙

  根据葡萄畈遗址的发现和推测,省考古所向国家文物局申报了在莫角山周边的考古调查,并得到了批准。今年9月,在莫角山北侧的河池头村发现了东西分布的底部铺垫石头的类似遗迹,东段与雉山相接。10月下旬,在莫角山东侧找到了南北向分布的相关遗迹。11月找到了莫角山南侧的相关遗迹。考古人员初步判断,这种底部铺垫石头的遗迹应是良渚文化时期围绕莫角山四周的古城墙。

  昨天,在考古人员的带领下,记者踏上了五千年前的西城墙——一块块大石头无规则地排列在一起。刘斌说,这段城墙的宽度有60多米,是国内发现最宽的城墙。在石头上还有黄土夯实,有的城墙保存较好,高约4米,但有的地段,因为后人取土的缘故,城墙被破坏,大家所看到的,只是城墙的墙基。

  60多米,古人为何要筑这么宽的城墙?省文物局文物处处长吴志强解释,城墙的发展有一个过程,像长城是用砖石彻成的,下宽上窄,只有十几米,明城墙也只有20多米。但良渚古城地处沼泽地边缘,地基较松,因此要用石块作基础,然后再在上面夯黄土。“南城墙略窄,40多米宽,其余三面城墙都有60多米。”刘斌说。而整个城墙有6公里多长。

  护城河里的碎陶片:古人的生活垃圾

  在西城墙的边上,还有一片略黑的泥土、一片浅水。每段城墙外都有类似的遗迹,这是古城墙外的护城河。这个护城河有多宽,至今还没探测清楚,但在护城河发掘过程中,出土了很多碎陶片,都是良渚文化晚期的,其中有的陶器复原后,上面还刻有“鳄鱼”的花纹。刘斌笑说,良渚古人大多生活在河边,古人也没有多少环保意识,陶罐坏了,就往护城河里一扔,成了垃圾。

  “但古人的这种生活垃圾,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正是从这些出土的陶片,我们判断,良渚古城使用的下限不晚于良渚文化晚期,即距今至少4300年,但这座古城最先筑于何时?是一次性筑成的,还是分几年十几年筑成的?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考古发掘。”

  本报记者 金 毅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人文 D0001 杭州惊现五千年良渚古城 ■本版摄影/本报记者 董旭明 2007-11-30 48257178002CE173482573A2003F4AC3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