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B0012版:竞技·射门
3  4  
PDF 版
· 学校是
中国足球唯一的出路
· 足球学校的
中国式生存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2007年12月3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足球学校的
中国式生存

  上个世纪末甲A最火的时候,有部电视剧里老子对读书不是块料的儿子说:“小子,踢球去吧,一不小心踢出个范志毅来呢!”那家伙果真把儿子送进了足球学校。那个时候足球学校火啊,从闹市区到穷山沟,到处都有足球学校。但好景不长,随着中国足球成绩越踢越糟,形象越搞越坏,足球热退潮,足球学校立马萎缩,曾经数以千计的足校学校,现在全国只剩20来所,其中的大多数还举步维艰。

  

  

  

  汤辉是最后一个离开高丰文足球学校的教练。在他前面,已经有12个教练陆续离开。

  沈阳近郊的高丰文足球学校,凝聚了老帅高丰文十年的心血。从国家队帅位上黯然下课后,他再次引起媒体关注时,身份变成了足球学校校长,他的学校教学正规、收费公道,又出了陈涛这样的技术流球员,一时名声大噪,但就是这样的老字号苦撑到今年夏天也无奈打烊。

  民办的高丰文足校是中国足球黄金时代的产物,在职业联赛最繁荣的时候挂牌,资历仅次于官办的秦皇岛中国足球学校。

  1996年,作为职业化试点的足球甲A联赛通过两年的试运营进入繁荣期。职业球员的高收入对爱好足球的孩子和他们的家长有着难以抗拒的诱惑,练足球,赚大钱,像今天的超女快男比赛一样,是名利双收的捷径。足球明星的速成班——足球学校便应运而生。

  鼎盛时期的足球学校,正式注册的,有人说有1000多所,有人说有4200所。至于没注册的,多如牛毛。懂足球的、不懂足球的,整块儿地,请几个玩过足球的,就可以办个足校。五六年前国家队队员大多当过“校长”,早一点的庄毅,迟一点的郝海东、范志毅。天津的韩金铭在足球的不毛之地宁夏都能办起足校。

  2002年的韩日世界杯是中国职业足球的拐点。世界杯上一球不进、一分没拿让繁荣的中国足球彻底现形,又恰逢全社会对中国足球假球黑哨声势浩大的揭批,中国足球步入漫漫熊途,足球学校盛景不再,连一些官办的、名气很大的足校,也沦落到十几个人马,七八条破枪的境地,每年招生使尽浑身解数,还是门口罗雀。

  

  

  

  足球学校的兴与衰完全遵循着市场规律。把孩子招进来,花三五年时间,要是能打磨成合格的半成品或成品,赚取培养费,赢得好口碑,就不用担心生源。家长花每年少则五六千,多则一两万的费用送孩子来,三五年后如果学到真功夫进职业队,是上选,踢不了职业队,只要文化课没落下,还可以另谋出路,如考个大专院校,不失为中策。但绝大部分足校不仅无法把孩子送上职业路,还会把他们的文化课给耽搁了,收人钱财,误人子弟,自己怕招牌哪能不倒。

  大多数正规的足球学校有两个现实问题无法解决,一是学生的专业出路,二是文化学习。足球学校从兴到衰十来年,数以百万计的足校生踢上职业球的寥寥无几,多数足校的育人计划属半拉子工程,或者豆腐渣工程,文化课是摆设,足球技能也只教个三脚毛。有个温州朋友曾托笔者把他的小孩送到一家职业俱乐部U——17队试训,教练让他跟队练练,半堂课没完教练就直皱眉头,而这个16岁的孩子在北方一家正规的足校学校已学了三年,在班里还不算差。

  足校难出、基本不出足球人才,成了足球学校的中国特色。那些真正具有足球潜能的孩子,首选肯定是体校和俱乐部梯队。某足校教练曾坦白告诉笔者,把孩子送到他们足校来的家长动机五花八门,有的是生性好动,读书不是块料,有的是父母做生意,没人照看,有的干脆是胖墩,送到足校想来减减膘。可以这么说,足校孩子与体校和俱乐部梯队的同龄人相比,在足球的起跑线上就输了。

  匆匆上马的足球学校普遍地条件简陋、师资缺乏,足球教练大都是刚退役的专业球员甚至是业余球员,完全不像欧美足球学校那样,教练都是长期浸淫在基层,都是青少年足球训练方面的专家。家长们本来是望子成龙,念了足校的孩子到头来没学会踢球,又荒了文化课,成了家庭和社会的负担,这是足校兴旺时期相当普遍的状态。

  

  

  

  足球学校是陷入困境,还是进了死胡同?这个行当还有前途吗?看全行业,现状显然很不乐观,但看个例,又不尽然。

  专职培养青少年球员的天津火车头俱乐部,便是一道风景。他们足校、体校、俱乐部三合一,这些年来培养出不少知名球员:李玮锋、曲波、杨君、郑智,李毅等。前段时间他们甚至把一个年轻球员卖到一支葡萄牙豪门的预备队。

  火车头教练的收入跟手下队员的成材率挂钩,教练到全国各地特色苗子,对招进的队员精雕细琢。他们球员的比赛很密集,从足协组织的各级联赛到自己联系的与中甲、乙级队比赛,因此他们的孩子基本功扎实,比赛经验丰富。另外,学生的文化课挂靠天津一所著名学校,基本保证了文化学习,因此在圈内树立了不错的口碑。

  从申花队金盆洗手的徐根宝,前几年搞了个02队,培养出杜威、于涛、吉祥兄弟等等。因为这批队员的高度没有达到根宝的预期,他在崇明岛深居简出,办了个有点足球学校性质的基地,五年磨一剑,弟子去年出关,今年打进了中甲,向国青队输送多名队员,也有一些球员陆续被绿城等俱乐部买走。“靠送钱想进我足校的,不收!”根宝说。根宝够牛的,现在绝大部分足校招生时门可罗雀,他敢摆谱,当然有两下子,至今,他抠孩子们的基本功,开发他们的足球意识方面,国内教练很少有人能望其项背。

  绿城足球学校是另外一种模式。创办三年来,他们还没能向绿城的一线或二线队输送过一名队员,但在圈内名声鹊起,成为一个样板,沈阳、青岛、秦皇岛、潍坊、郑州等地足校的老师、教练纷纷投奔过来,来过绿城基地的中国足协领导还向准备读足校的学生家长推荐过这所学校。

  “中国足校和鲁能足校今年都只招到30来号人,绿城招了100多,绿城的生源是全国足校里最好的。”绿城足校招生办主任方桂清告诉记者。

  

  

  

  绿城足校创办后第一批学生毕业,14名足球生考取浙江大学和宁波大学,非足球生被其他院校录取的还有不少,当初招进的学生全部找到了出路,这在国内的足球学校史上绝无仅有。难怪近在杭州,远到东北的家长纷纷把孩子送到这所足校来。

  绿城老板宋卫平三年前创办足球学校时对手下人说:“给你们三年时间,先解决(足球学校)学生的出路问题,然后培养球星。”前不久绿城足校度过三岁生日,“用了三年时间,我们解决了第一个问题。”绿城教育集团分管足校的总经理助理刘维宏和足校的杨校长如释重负地说。

  绿城足校明显区别于国内其他的足校之处是,与其说姓“足”,不如说姓“文”,文化课的比重远远超过足球。学生每天上六到七节文化课,课程与普通中小学同步。他们的足球训练课,在下午两节文化课之后进行的,晚上夜自修。

  不过宋卫平也表过态,绿城办足校,不是为了培养大学生,而是培养有文化的足球人才,让他们踢聪明足球。他希望十年之内让绿城足校里培养出的孩子挑起绿城队的大梁,踢中超、进国家队,这个任务对绿城足校来说还十分艰巨。

  解决了生源问题后,绿城足校着手造星计划,提高教练的业务水平,提高足校生的入学门槛,对足球基本功、身体素质设定一定的门槛。

  “足球学校是项投资而不是投机,投入漫长,风险很大,产出却很慢,必须耐得住寂寞。”总经理助理刘维宏说。不过他与老板宋卫平一样相信,受过良好教育、素质全面的孩子更能踢好球,球员的文化学习应该和足球技艺并重,这是对他们负责,也是对社会负责。

  火车头、根宝基地和绿城足校,是满地枯黄的中国足校中不多的几抹绿色,他们的思路各异,但一个共同点,都把足校当成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徐根宝说他的弟子里,有好几个人的身价是几百万级的,看起他是奇货可居了,实际上他地摊子每年的还货利息就要上百万。绿城足校现在每年净亏四百万以上,算算这笔账,就能理解为什么遍地开花的足校,只剩下那么几家。

  本报记者 吴鹏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竞技·射门 B0012 足球学校的
中国式生存
2007-12-3 48257178002CE173482573A500460888[A1-吴鹏≈B1-卢俊和]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