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015版:每日新闻·瞭望
3  4  
PDF 版
· “拒签事件”引发医患关系新思考
· 5天了,亿元得主仍无影踪
· 我国正在制定国家湿地保护条例
· 镇雄煤矿瓦斯爆炸18人死亡
· 第一套人民币是怎样印出来的
· 上海盲人明年将有导盲犬带路
· 泰山极顶昨暴雪纷飞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12月3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拒签事件”引发医患关系新思考
  孕妇李丽云之死,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关注。事件发生已有10天,各界的议论仍然沸沸扬扬。绕开业界一直讨论不休的法律适用问题,记者对这一事件带给医界怎样的触动,以及目前的医患信任究竟脆弱到何种程度进行了调查和思考。

  “患者不信任,医院难作为”

  当说起“丈夫拒签手术”事件时,接受记者采访的多位医生都显得有点激动。北京宣武医院著名大夫凌锋说,医生眼看着病人因“拒签”而死去,确实让人难以接受,但在医院把所有风险和后果已经充分告知的情况下,患者或家属仍拒绝签字的话,医生很难进行“强制治疗”。

  北京同仁医院的朱思泉认为,现在的规定对医生束缚太多,社会舆论对医生的压力也很大,如果没有病人或家属的签字,医生做手术就可能承担“上法庭”的风险。在医疗实践中,医生经常被逼在一个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一方面被要求做到不惜一切代价去救治危重病人,另一方面又面临着承担法律责任的压力。

  朱思泉说,就像这起产妇死亡事件,如果未征得病人家属同意就手术,一旦出现因手术而导致死亡或致残的结局,法院肯定要判定这个医院违法手术。因为明明病人的丈夫不同意手术,而医生却没有尊重病人或家属的意志和对治疗的选择权。

  “在危急情况下,如果没有患者或家属的签字,你是否愿意为患者做手术?”面对这个问题,接受采访的医生的回答几乎完全一样:“如果已经做了充分的解释工作,患者或家属仍坚决不签字的话,我也不敢做这种手术,因为我承担不起责任。”

  北京阜外医院门诊部主任周宪梁说:我们有时也遇到过患者或家属在术前对“签字”迟疑不决的情形,医护人员反复做说服工作,但还是有人不听劝说而错过了最佳手术时机。他认为,这一事件反映了患者对医院的严重不信任,如果患者或家属对医院不信任,不同意“签字”,医院就很难有作为。

  “看病不能全听医生的”

  记者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许多患者要记者帮忙联系医院专家看病,并叮嘱“尽量要你熟悉的”。在许多患者心目中,到医院看病,找一个专家不保险,得多找几个才放心。

  北京市卫生局的有关数据显示,拿着一本病历单跑多家医院的,占目前专家门诊接诊量的30%以上。“看病得有自己的‘主心骨’,不能全听医生的!”这是不少患者抱有的想法,也许正是有这样的想法,一些患者家属才在该签字的紧要关头拒绝签字。

  记者在北京一些医院调查时发现,对医院不信任的患者占一半左右。而所有被调查者都表示,在签署手术单的时候,他们心里都是忐忑不安的。看到病人对自己的不信任,医生们很痛心。医生们承认,现在的医患关系的确是出了问题。

  这种不信任表现在相互的两个方面:从医方来说,为防止可能发生的纠纷,让患者做了许多不必要的检查,以寻找没有责任的“证据”;从患者来说,往往从非正式的情感因素上怀疑医务人员治疗不尽力,故意“开大方”,增加其医疗费用。

  记者了解到,正是医患关系严重不信任,才导致近年来医患纠纷连续上升。来自卫生部的数据显示,2002年,医患纠纷有5000多起,2004年上升到8000多起,2006年则超过了1万起。

  追溯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源,许多专家都把矛头指向了目前的医疗管理体制,认为市场经济对医院和医生价值观念冲击的最严重后果,是一部分医院和医生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选择上错位。

  医生要从“恩赐者”转向“服务者”

  在北京出现“拒签手术”事件后,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医院院长对记者说,医院和患者是一种合同关系,一方提供服务,一方支付报酬,但和很多服务行业不同的是,我们的医疗行业被多种历史因素和现实因素所扭曲了。

  这位院长说,目前医生的责权利不清晰,他们很难靠精湛的医术,或者到位的服务来赚取更高的收入。尤其在医患发生矛盾的时候,医生的地位显得颇为尴尬,有些地方甚至出现过戴钢盔的医生,这样看似可笑的自救行为,其实反映了当前法律对于医生人身保障方面的空白。

  这位院长替医方担忧的想法有其合理一面,但从另一方面看,部分医务人员不能设身处地替患者着想,而是较多地考虑医疗机构和自身利益的因素,也是不能回避的现实。

  卫生部党组书记高强曾明确表示:解决医患矛盾关键在于医方。他认为,当前造成医患关系紧张、医疗纠纷增加的重要原因,主体不在于医疗资源不足和医疗质量不高,而在于医患之间缺乏信任、缺乏理解,不能换位思考。

  《中国医疗卫生发展报告》主编杜乐勋认为,医务人员应当认识到,在医疗服务中不但要有精湛的医疗技术,更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信誉;应摒弃“求我看病”“医院不愁没有病人”的心理,实现由“恩赐者”向“服务者”的角色转换;从病人的心理和实际需要出发,而不是从医院或医务人员自身角度出发,这样才能为病人提供更加周到、更加人性化的服务。

  据新华社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每日新闻·瞭望 A0015 “拒签事件”引发医患关系新思考 2007-12-3 钱江晚报a00152007-12-0300003;钱江晚报a00152007-12-0300036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