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想象一下,不再需要时不时到加油站去加油,不再需要关着车窗在马路上做甲壳虫以免吸入废气,只要打开“油箱”,丢几个“可乐罐”,就可以畅游天下!
这不是幻想,不是遥想,美国通用汽车正在大力发展这种氢燃料汽车,预计到2010年,将有100万辆氢燃料汽车出售。
浙江省科协召开的“2007年碳材料与能源发展”研讨会昨天开幕。来自海峡两岸的10多位专家们就储氢材料和燃料电池的开发应用进行了学术讨论。
氢气是一种二次能源,与传统石油能源相比,它具有永不枯竭和无环境污染两大显著优点。氢燃料电池的应用是解决未来交通污染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受到各国的普遍重视。美国提出了“自由车计划”,日本提出“阳光计划”,都是利用氢燃料电池来代替传统的汽油。但一直以来氢燃料电池未能大规模使用,因为存在两个“致命伤”:
一是氢气从哪里来?中国计量学院的黄岳祥教授说:“以后能用可乐罐!”工业上的氢主要有三个来源,一是通过电解水分离出氢;二是通过重整技术,从天然气和甲醇等物质中提取;三是从工业废弃物中提取。目前工业上使用得最多的是电离水这种方式,但是这本身就需要消耗大量电能,成本昂贵。
黄岳祥说,现在可以用一种催化剂,使廉价金属和水反应生成氢气,能大大减少电离水所消耗的能量。目前美国有汽车公司已经用硼氢化钠与水反应生成氢,为汽车提供动力,一小时可以跑500英里。另外,用铝粉也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因此等到技术发展到成熟阶段,以铝为主要成分的可乐罐等废弃物也许就能够成为生成氢气的主要能量来源了。
第二个问题公众最关注,上月上海加油站爆炸触目惊心,氢气储存需要将其液化或者压缩,不是更容易爆炸吗?“大可放心!”浙江大学教授王启东说,因为今后储存的不是气态氢气,而是“固体氢气”! 现在大量使用“储氢合金”来储存氢气。这种金属具有很强的捕捉氢的能力,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这些金属能够大量“吸收”氢气,反应生成金属氢化物,把氢气变成“固体”。当需要用时,将这些金属氢化物加热,它们又会分解,将储存在其中的氢释放出来。王教授曾做过试验,即使用子弹打穿这些储氢合金,也不会发生爆炸。
对中国来说,氢燃料汽车将是我们赶超美日等发达国家的一大契机。黄岳祥教授说,就普通汽车的技术发展水平而言,中国恐怕很难与发达国家相比;但是,在新能源汽车方面,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只有2~3年的水平。也就是说,只要我们加大研究力度,很有可能,氢能源汽车将率先在中国大规模投入使用。
本报实习生 曲美慧 本报记者 俞熙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