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D0006版:人文·晚潮
3  4  
PDF 版
· 故乡的竹菰
· 在巴黎学表演
· 命运的脸
· 阿姨打牌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12月7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在巴黎学表演
■开 寅
  几年前我曾经在巴黎的ESEC电影学校上过表演课程,老师是一个资深的影剧双栖演员,说是演员,却身材矮小其貌不扬,与我们中国人熟悉的高大威猛出类拔萃的男演员形象大相庭径。但他的第一节课一直深深地刻在我的记忆里。他让每一个人静静地站在讲台前三分钟,不许说话,剩下的人去猜测他/她的年龄、性格、家庭状况,可能的话,来ESEC上学之前的职业。大家七嘴八舌说得很带劲,老师让每个人都细细记下了别人对自己的评价,然后总结:一个演员不是万能的,不可能演好所有类型的角色,关键在于把你个人的形象和观众对你的期望结合起来,所以最基本的,你必须知道你在他人眼里的形象。这个印象是在你张嘴说话,抬手做一个动作之前,就已经在观众的潜意识中留下了。顺应这个先验的潜意识中的判断,你就有了一个创造动人角色的基础,反之,你无论如何努力,也只能是事倍功半。

  “难道演员最基本的技能不是模仿么?不断的模仿训练是不是可以帮助演员克服自身条件的缺陷?”把持着传统的中国式思维的我忍不住提问。

  “模仿的目的是要‘做得像’。”老师想了一下回答,“但是‘做得像’并不能打动人,至多让人惊叹‘你很像某某’。起决定性的,依然是演员的情感和力量能在多大程度上爆发出来,多大程度上和角色相融和在一起,多大程度上被观众接受,从这个角度来说,模仿所起的作用几乎为零。”

  之后的课程,这位老师的教学方法不断地印证了他的理论。他从不武断地对着某个学生指指点点,告诉他该如何说话,如何行动,相反,他总是不忘提醒参与表演的人,也许你这个动作是不需要的,这个表情是多余的。他在做“排除法”。帮助表演者摆脱多余的,不必要的表达障碍。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充分地释放自己比循规蹈矩的模仿重要得多。为此,我们每个人都被“强迫”在众人面前表演了大笑、哭泣甚至是接吻,直至把这些应该是内心激发而出的表情诠释到几乎看不出斧凿痕迹。

  这个表演课程结束后,我深深体会到了中国人与西方人对待表演的看法的巨大差异。在我们的概念里,演的前提首先是“像”,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的表演课总是从小品开始,把表演的框架牢牢地框死在“模仿”上,而不像西方人所认识的那样,把表演首先作为一个释放自己的渠道,以自身的特点与情感激发作为最基本的表演技巧的切入点。

  中国还很注意演员的外形和所谓的“多才多艺”,而在西方看来,形体和外在的技巧对观众的吸引力是有限的,真正吸引观众的是演员自身的情绪。西方表演学校并不排斥“多才多艺”,但这些是演员自己的训练,不属于演员教育的范畴。在法国最著名的表演学校里,学员五花八门,既有高中生,也有退休者,既有美丽的俊男靓女,也有大腹便便的普通人。他们当中很多人不可能完成所谓的“形体”课程,这也是为什么在法国,像伊莎贝尔·于佩尔、奥黛丽·多杜和马蒂约·阿马克利这些长相平平的演员成为最受欢迎的一线明星,而像雅梅尔·德布兹这样身高不足1米65,又残疾的人居然也会成为法国片酬最高的男演员的原因,这些完全不凭外形取胜的演员,恰恰就是西方表演理论的实实在在的贯彻者。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人文·晚潮 D0006 在巴黎学表演 ■开 寅 2007-12-7 钱江晚报d00062007-12-0700005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