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D0006版:人文·晚潮
3  4  
PDF 版
· 故乡的竹菰
· 在巴黎学表演
· 命运的脸
· 阿姨打牌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12月7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故乡的竹菰
文/■陆明 图/陆晓勤
  蘑菇亦称蘑菇蕈,是食用菌类的通称。蘑菇的品类甚多,我见过的可供采食和药用的有十数种。有的蘑菇“命”极短,见到太阳就发黑,晨生而夕死,称之为“鬼凉伞”,唯一可取的是能治疥疮。

  我从前在乡下时,蘑菇到处可见。地头上、墙脚边、竹园里、稻草垛、草丛乃至一段烂木头、一堆牛粪,只要温度和湿度相适宜,都会有蘑菇生长。黄梅雨季,是蘑菇们最忙碌的季节。一阵梅雨过后,太阳露了脸,天光黄亮亮的。不经意间,蓦地发现门前的稻草垛下,四周一圈边,像挨个儿排好队似地挣着灰白色圆圆的小脑袋、挺着细细长长的脖子,努着劲儿长呀长。这是草菇,虽无毒却不堪取食。它并无一点清腴之质。

  有一种地耳,异名“地衣”,俗称“地滑蹋”。常常是一阵急雨过后,草丛和地沟边,长出湿漉漉发黑的一大片“地衣”,可以随意地用手指扒取。地耳放点酱油,泡汤稍煮一煮就可吃。知青在乡下吃饭无小菜是常事,泡上一大碗地耳汤就把一餐中饭或夜饭对付过去了。地耳有点和紫菜相仿,捞一大筷子嚼嚼,嘴里才感觉不空的。那时候地耳真的蛮好吃。要不然,清汤光水一碗酱油汤,这日子过得算什么意思呢?

  在乡下可吃的蘑菇很容易采到,如地耳,如桑蕈,如竹蕈等等。我把它们和稻田里的田螺、田鸡,河泥潭里的黄鳝、泥鳅,河埠头的螺蛳和鲦鱼,比作是我艰窘而快乐的下乡生涯中的天赐恩物!蘑菇里头,有一种“鸡土从”,唯云南有之。其味鲜美无比,为诸蘑之冠。

  嘉兴农村有一种生长在竹园的竹菰,农民称之为“鸡肉蕈”,我以为与“鸡土从”可比拟之。那是某年六月里的一天,天气异常闷热。下午插秧到“坐闲”前(乡下干活到中途休息一下谓“坐闲”,上下午各一次),突然来了一场大雷雨,雨声哗哗哗,霹雳一个接一个地噼里啪啦炸响!待雨止,空气里有一股淡淡的硫磺味儿。草木万物,少有的精神和清新!我钻进龙婶妈家的竹园里采集一个个铜钱大的竹蕈,我知道色白的可吃,胭脂红的是有微毒的。忽然,我在一株弯折的枯竹节上,发现开出一朵碗口大的竹菰,象牙白,菌顶下肌理缕缕可数。它的“梗”短而粗,似鸡腿,玉洁可喜。我把这一大朵竹菰双手捧回“知青屋”,当晚把它一点一点掰碎,舀一碗水放点盐上饭锅清蒸(没有放菜油,菜油已经断了半把个月)。想想不甘心就此吃掉它,拎一小袋米去阿彩家换取一杯杜酒。晚饭吃杜酒、喝清蒸竹菰汤!竹菰可以下酒,它有鸡肉的质感,咬嚼极可解馋。其汤清香扑鼻,无以名状!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人文·晚潮 D0006 故乡的竹菰 文/■陆明 图/陆晓勤 2007-12-7 钱江晚报d00062007-12-0700017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