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俞萍丽
本报讯 葛先生2005年买了一款光大银行的理财产品,该产品期限4.5年,预期收益在4%左右,当时高于同期国债的这款产品,现在却低于同期银行存款利率了。前不久,葛先生接到光大银行杭州分行的电话,通知他这款理财产品将提前终止合约,可到网点办理赎回。正在为买了中长期产品而烦恼的葛先生,一听消息后立马去银行办理了赎回。
中长期理财产品提前终止
“中长期理财产品原来因预期利率较高,在当时的降息通道里,颇受市场欢迎,但在多次加息后,这个优势不复存在,反而因期限较长,困住了投资者的手脚。”银行工作人员介绍。据记者了解,光大银行从上月起提前中止的5款人民币理财产品,均为中长期产品,包括B计划2004年第3期5年期产品、B计划2005年第4期3年期产品、E计划2005年第1期金状元4.5年期产品、E计划2005年第1期延期金状元4.5年期产品和E计划2005年第2期金状元3年期产品。
“在当时利率较低的背景下,这几款产品收益还是不错的,但央行自2004年底起,在不到3年的时间里连续加息8次,这使得部分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已低于同期存款收益,客户现在提前赎回后再拿去存定期,也要比继续放在这些理财产品上划算。”光大银行杭州分行理财师傅凌燕介绍,银行提前终止合约,是为了避免央行连续加息带来的利率损失,最大限度地保护投资者利益。
据悉,除光大银行外,有些银行的个别期限较长的理财产品,也纷纷选择了提前终止合约。
短期理财产品走俏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之前在银行扎堆发行的2年期、3年期、5年期等中长期稳定收益的理财产品,现在已销声匿迹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些3个月、6个月、1年的短期理财产品。一旦加息,投资者可灵活调整自己的投资策略,降低加息带来的利息损失。
事实上,短期理财产品方便资金运作的便利,已得到投资者的广泛认可。随着加息预期的加大,目前市面上短期理财品种十分热销。如兴业银行“万利宝”人民币理财“季季丰”产品的投资期仅91天,预期年收益达5%;建行“利得盈”信托类理财产品,投资期也仅91天;光大银行的阳光理财“A计划”产品的投资期限仅3个月,但预期收益均明显高过同档次定期储蓄利息。
理财新品应运而生
在CPI居高不下的背景下,多位经济学专家预测,未来央行有可能再次加息,在强烈的加息预期下,各家银行都在积极地推销收益可随利率浮动的人民币理财产品。
比如,前不久华夏银行的“创盈6号”理财产品,考虑到一年内存在存款利率上调的可能性,为保证投资者实际收益不受利率调整影响,特别增加收益率上浮条款:在理财期内,如果央行上调存款利率,投资者收益在7.27%基础上增加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上调部分,分段计息;在该理财产品有效期内,客户虽不可提前支取,但可办理质押贷款(质押率90%)、存款证明等业务,资金的流动性明显增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