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D0002版:人文·文娱新闻
3  4  
PDF 版
· 六六的作品
写的都是社会热点
· 腊梅虽叫梅,其实不是梅
· 70年前流行的花边,再次在杭州露面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12月12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新加坡华人捐赠给丝博一件“老底子”的漂亮宝贝
70年前流行的花边,再次在杭州露面
  本报讯 70年前,杭州老底子的花边是什么样的?昨天,一件珍贵的民国丝绸制品在中国丝绸博物馆亮相。这件全称为“民国蓝地刺绣花鸟纹衣饰”的文物,绘有仙鹤、锦鸡等图案,十分精美。时隔70多年,再次在杭州露面,让丝绸专家惊叹不已。

  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丝绸博物馆副馆长赵丰称,这件珍贵的衣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地域特色,对此类文物断代和确定产地等研究工作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件衣饰长约0.76米,宽约0.7米,是新加坡华人袁女士无偿捐赠的。

  据介绍,这件衣饰的底子是蓝色,上面有衣襟等四五条花边,还有一条领子。这些衣饰刚好配一件衣服。在这些衣饰上,绘有仙鹤、锦鸡、白鹇、鸂鶒、鹌鹑等各种飞鸟,这些鸟让专家很感兴趣。这些鸟原是“补子”上的纹饰,明、清两代,官员在朝服的前胸后背处分别装饰一块方形的图案,叫补子,它是用来区分官爵大小的。文官绣禽,以示文明,武官绣兽,以示威武。文官一品为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鸂鶒,八品黄鹂,九品鹌鹑。久而久之,人们一看这件衣服上有什么鸟,就知道这是几品官了。后来,人们在别的衣服上也绣上了这类鸟,以示富贵吉祥。这类绣有“补子”之鸟的衣服,在社会上也流行开来了。

  昨天,袁女士也来到博物馆,但她十分低调,不愿接受记者的采访。记者通过赵丰了解到,这件衣饰是袁女士的母亲上世纪三十年代在杭州一家绣庄买的。袁女士的母亲是绍兴人,但从小在杭州长大,家就在涌金门一带。以前,学术界一直认为,绣有这类鸟补的衣服,最晚也只流行到晚清。但这件“民国蓝地刺绣花鸟纹衣饰”的出现,让专家改变了认识。

  赵丰表示,这块衣饰的出现,表明这类绣鸟的服饰在民国时还在使用。但因为这块衣饰没有被剪下,而是使用到衣物上;赵丰推测,当时袁女士的母亲很喜欢,买了,但又没做衣服,可能穿的场合不多。另外,刺绣花鸟纹衣饰还有一块黑地的姐妹篇,同样没有剪开使用,被她母亲传给袁女士的妹妹。

  “从这个刺绣的纹样看,产地应在杭州一带,而且衣饰上又绣有柳树、亭子、花园等江南风光。”赵丰说。

  袁女士出身书香门第,在去新加坡的前夕,她母亲把这件衣饰传给了她。袁女士是新加坡专栏作家,常到国内来,因为这件文物是母亲传给她的,母亲又是杭州人,所以把这件衣饰捐给了中国丝绸博物馆。袁女士表示,这也是这件衣饰最好的归宿。

  本报记者 金毅

  本报通讯员 俞敏敏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人文·文娱新闻 D0002 70年前流行的花边,再次在杭州露面 2007-12-12 48257178002CE173482573AE0032D42F[A1-金毅≈B1-宋宾娜≈B1-陆芳]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