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D0016版:发现
3  
PDF 版
· 十大医学突破
关乎你我健康
· 冰雪苍凉令人战栗
· 换脸后的微笑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12月14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雪龙”号航行万里抵中山站
冰雪苍凉令人战栗
  编者:崔祥斌,26岁,男,浙江大学地球科学系博士生,本次南极科考148名队员中最年轻的成员之一。

  虽然是第一次参加南极科考,但他却独立承担相当重要的工作——作为此次科考的“内陆突击队员”,深入到南极冰盖最高区域“冰穹A”进行考察。他承担的冰雷达探测工作,要寻找年龄超过150万年的古老冰体。这将直接影响到本次科考在冰穹A取得的成果。

  崔祥斌在“内陆突击队”里额外承担“科考日志”的撰写工作,要将每个科考队员当天的研究情况详细记载下来,为以后的南极科考积累起第一手素材和经验。以下是他发来的南极科考随笔。

  我呆在船上三楼宿舍里

  感受破冰时巨大的颤抖

  “雪龙”号船体一次次冲击海冰,如果是一艘普通的船,那是无法承受这样高强度的撞击的。

  我呆在船上的宿舍里,虽然是在三楼,但是船体压迫冰体所引起的颤抖和轰鸣声,仍然让我感到巨大的冲击。这一切都表明,“雪龙”船仍在做最后的冲刺——破冰前行、冲击、后退、再冲击,一次又一次……

  船上的每个人都在期待着,“雪龙”号尽可能地接近中山站,减少即将展开的冰上和飞机卸运物资的路程和风险。

  今天是2007年12月11日,船上时间是19:00,北京时间是22:00。

  “雪龙”号是11月12日驶离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国内基地码头(上海),之后辗转韩国济州岛、过赤道,停靠澳大利亚弗里曼特,过西风带,入南极圈,历时29天之多,行程7986海里,此刻抵达东经76度28分、南纬69度14分的南极普里兹湾,距离中山站18公里。

  我们平时习惯了敲打键盘

  冰上卸货是超强度体力消耗

  船上弥漫着大战前的紧张气氛,冰上卸货是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在南极大陆打响的第一仗。

  船上大型吊车、雪地车、全地形车以及来自国内和韩国的两架直升飞机等通通出动,配合考察队为中山站、内陆科考队输送生活、后勤、科考、建筑、油料等数百吨物资,帮助中山站和内陆队完成能力建设和生活、科研补给任务。

  冰上卸货的潜在、也是最不可预测、最大威胁是冰裂隙和潮汐缝,稍有不慎,就会发生车毁人亡的事故。为了更好地完成24次队冰上卸货任务,早前,考察队召开了动员会。魏文良领队做了动员报告,号召各级领导和全体队员要狠抓安全、注意细节,发扬“爱国、拼搏、求实、创新”的南极精神,团结互助,以“谋事在人、成事在人”的工作态度和决心确保冰上卸货任务的圆满完成。之后,领队助理糜文明报告了本次冰上卸货的任务和布署。冰上卸货对于我们这些平时习惯了挪动笔杆、敲打键盘的人来说,最大的挑战便是超强度的体力消耗。

  在南极的冰雪童话世界

  我们会尽全力保护环境

  我站在船甲板上,看到前方是茫茫的南极冰盖,仿佛被削割雕琢过的冰山,阵阵掠过的寒风,昭示着令人战栗的苍凉。24小时不落的太阳,憨态可掬的企鹅和调皮可爱的海豹,又让人倍感温暖,让这个世界显得灵动。这是个充斥冰雪奇迹的童话世界,同时也是一个挑战人类生存极限的残酷世界,它的一点一滴、一举一动都似乎在提示你:永远不要单一地理解它。

  冰雪的南极,迎来了又一批客人,人类将在这一块圣洁的土地上再一次谱写铿锵雄壮而可歌可泣的乐章,崭新的五星红旗和灿烂的黄色面孔将为这一块色调单一的土地带来新的姿彩。

  不过,环境会得到很好的保护,除了足迹,我们不会留下任何不和谐的痕迹。

  本报记者 沈伟红 整理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发现 D0016 冰雪苍凉令人战栗 2007-12-14 48257178002CE173482573B000134D69[A1-沈伟红≈B1-朱国平]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