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的天空说变就变,昨天傍晚突然刮起八级大风,观测到的最高风速甚至达到26米/秒,这还是“雪龙”号出发以来遭遇的最大暴风。
暴风卷起积雪,纷纷扬扬,漫天迷茫,呛得人喘不过气来,能见度骤然降低,气温也相应下降。不过,恶劣的气候条件并没有阻挡住考察队冰上卸货有条不紊地进行。
刚刚组装完毕的雪地车,冒着风雪已将部分物资运抵中山站,其中包括中山站所需的冷冻食品、内陆队生活仓、发电仓等。
更为重要的是,经过机械师们的昼夜奋战,一条冰上物资运输路线已见雏形。即便这样,运输路线上仍然存在危险区域,纵横的冰裂隙和潮汐缝依旧是考验考察队的最大隐患。
为了安全起见,考察队已经在路线沿途安插了标志,设了岗,并且有专人值班。另外,在较大的冰裂隙上,搭建了10厘米厚的优质木板以及硬质钢管,以确保雪地车甚至更大型车辆的安全通过。
今天上午,天空飘起雪来,好在风速降低了不少。南极贼鸥在雪龙船周围玩得不亦乐乎,好奇劲儿也丝毫不减。可惜的是我还没看见企鹅和海豹出现。不过,看得出来,大家都是忙里偷闲一把,当前最主要工作仍然是冰上卸货。
南极虽然是个冰雪大陆,但是年降水量却少得可怜,甚至在内陆某些地方可以与撒哈拉沙漠相提并论,也正因此,南极大陆有“白色沙漠”的称号。由此,我们也可以想见,南极平均2000米厚、储存着地球90%淡水的冰盖是经历了多么漫长的历史积累。
今天冰上卸货的重头戏是四辆重型CAT挑战者车。CAT挑战者长6.754米,宽3.579米,高3.657米,自重17599千克,最高行驶速度25千米/小时。CAT车的优点是速度快,牵引力大。我国南极科考还是第一次配备这样的大型设备。如何安全地把这种庞然大物运到中山站是摆在考察队面前的难题。我们脚下的冰层目前厚约1.2米,能否承受得起CAT的重量?冰下是3000米深的海水,CAT能否顺利通过冰裂隙区?所有的一切,都将在今天揭晓。本报记者 沈伟红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