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C0003版:焦点人物
3  4  
PDF 版
· 康辉:真诚的面孔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12月17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康辉:真诚的面孔
本版撰稿:许杰
  继海霞、李梓萌之后,康辉成为登陆《新闻联播》的第三位新人。对于这位新人,观众并不陌生,此前他曾当家主持过《晚间新闻报道》、《东方时空》、《新闻早八点》等多档央视新闻节目。2006年,他与李梓萌搭档主持的一期《新闻联播》,更令他得到一波空前的关注。

  对于康辉,《中国音乐电视》主持人施翌曾有评价:“电视上康辉是什么样子,生活中他就是什么样子。”也许正由于这种简单质朴的性格,多数观众给了好评。有观众普遍认为,“康辉形象好,主持风格大气、端庄、亲切”,“第二次上《新闻联播》,表现得成熟稳重,不次于新闻联播的各位老当家们。”

  高材生上了广院

  小时候的康辉是一个“很拧、很任性的人”。康辉“拧”的表达方式是表面上妥协,但却有自己的“一定之规”。在初中、高中的6年时间里,康辉都是很封闭的。虽然从小当班干部一直到大学一年级,但康辉一直认为自己不是一个具有组织才能的人。“有的人比较擅长也乐于和大伙儿聚在一块儿,我却比较乐于固守自己的一个天地。表面上看我这个人很蔫,尤其在我读中学时。但我自己觉得我的内心世界很丰富、敏感。那时我就看一些书、小说,经常沉浸于一个幻想的世界中,我能给自己幻想一个和周围人没有任何关系的世界,在那个世界里也有喜怒哀乐,我很陶醉其中。”

  上广院对康辉来说也是件偶然的事情。上了高三康辉才开始考虑自己以后要做什么。决定考广院,也是源于姐姐的一个在广院念书的同学。他向康辉描绘了一番自己在广院上的电视编导专业。这对康辉来说无疑是个诱惑。康辉从小就喜欢电影,对电视也同样感觉好奇。康辉高考的那年正好赶上北广电视编导专业没有来招生,但有播音专业。在这之前康辉并没有和朗诵沾过边。当时就是想试试。

  当时所有的老师都不支持康辉,认为他应该考一个更好的学校。只有语文老师比较赞成,觉得这个职业挺好的,还可以接触很多方面的事情,让自己的眼界开阔。与康辉同去考试的还有一位平时很活跃的女生,很多人就觉得康辉没戏,甚至有个同学当康辉的面说你绝对考不上。康辉很生气,于是,语文老师的鼓励加上这个同学的否定,两个因素让康辉觉得非考上不可。康辉高考的分数线已经过了重点线,当时人大、北大都可以上。康辉是那年广院文化成绩最好的学生。很多不支持康辉考广院的老师觉得康辉很“可惜”。但康辉自己做了这个决定后就觉得这个专业挺好的,“我希望我成为播音员,希望自己能在《新闻联播》里出现。”

  刚上大学,康辉就经历了一段比较痛苦的语音纠正和训练。上完语音课,“都觉得自己不会说话了。”语音课要照着舌位图去说,康辉自认为从小普通话还行,可上学后发音好像全不对,其他的同学似乎很轻松就过关了,而自己要一点点去纠正。康辉说,“我都不想上了。但很多东西在自己都意想不到的时候就突然改变过来了。似乎一夜之间就豁然开朗了。”到第一次专业考试时,康辉得了播音系的语音最高分。这件事情让康辉对自己有了自信。

  直播挑战无极限

  “发声是个技巧,但真正在实际工作中,能帮助你的不是这个技巧而是更深的一些东西。”康辉认真地说。很多人对播音有误解,觉得播音没什么可学的,不就是念字的吗?普通话好一些的人都可以做这事。“做一个好的播音员必须要有很多的创造在里面。同样一段文字,一个好的播音员和一个差的播音员传达出来的东西肯定有很多的不同。放到一起一比较,很容易就能分出高下。”

  工作后,在所有的直播节目中,印象最深的就是香港回归的那次。那次他的主要工作就是在香港回归的交接仪式上做解说。大家看不见他,但能听到他的声音。但刚开始,康辉并没有意识到这工作有多么的重要。当时康辉到香港后的情绪并不是很好,觉得分配给自己的工作并不是那么重要、情绪比较低落。康辉记得给女友打电话时还掩饰不住自己的低落情绪,觉得自己的工作对整个直播“无足轻重”。但当天晚上直播结束后的一刹那,康辉觉得前两天那种不好的情绪烟消云散了。“能参与进来就不错了,全世界的华人此刻听到的都是我的声音呀!”那一刻,康辉觉得这个工作带来的那种乐趣真的是无与伦比的。

  还有一次康辉做了一个关于天象奇观的直播节目,彗星和日全食同时出现,这可是个千年可能才遇上的天象。那一次是中央电视台第一次在各个地方设立不同播报点报告直播,北京设立一个总演播室,演播出来调度各个播报点。当时央视第一次以这种形式来做节目,还有另外一个目的就是为香港回归做一个预演,希望在技术上还是节目整体操作上都预先演习一遍,如果成功,对香港回归是个促进。康辉是春节才得到的通知,距离直播只有两周左右的时间,当时他的压力是挺大的。但康辉的压力并不是来自于这个节目,而是来自自己的压力——这是他第一次一个人带两个嘉宾做节目,在这之前他从来没有做过这样的节目:时间是长达两个小时的直播,内容是距离自己那么遥远的天文方面。康辉开始查资料,与嘉宾反复交流……

  之后,康辉担任了一系列节目的直播工作:1998年三峡船闸开通仪式、1999年天安门50周年大庆、1999年穿越天门山特技飞行、2000年老山汉墓的考古发掘、2001年的上海合作组织首脑会议、上海APEC会议等等。

  1999年穿越天门山特技飞行表演中,请到的嘉宾是一位年龄比较大的搞特技飞行的老同志,平时不太说话。但康辉事先和他沟通得很好,到了直播那天,那位嘉宾发挥特别棒,妙语连珠,非常乐意帮助康辉把节目做完满。在上海举行的APEC会议,是康辉做的所有直播中最头疼的一次,3天之中做了7场,而且最没有什么规律、变化最多。幸亏和嘉宾交流得很好,最后大家都很满意地做完了节目。

  每一次的直播节目康辉都能体会到工作的快乐,尤其是带着嘉宾一起做节目。康辉从中得到了很多的启发。“我最有体会的是在节目中如何与嘉宾接触、沟通,很多时候,我们变成了像朋友一样的关系,这个时候,我们的状态就不再是工作了,而成了你和他们之间的自然交流。这样的状态是一个特别舒服的状态,因为这时嘉宾会主动积极地向你介绍地他所知道的东西,你不用太多地去调动他们。”

  秉着真诚“说新闻”

  电视中康辉给观众的印象颇为谦和、稳重,绝无一丝“霸气”。和其他一些当红栏目的主持人不同,康辉似乎没有过那种一夜成名或是红透半边天的时候,他的出名是靠每天通过每条新闻和观众建立的默契得来的。所以康辉自己说:“我多年的经验是,踏踏实实工作比出名重要的多。”他认为,新闻这种职业特征和栏目类型决定了新闻节目的主持人既要让观众喜爱,又不能完完全全被观众所俘虏,因为他代表的不仅仅是自己,而是新闻事件和新闻观点,是绝对理智与客观的;虽然也没有必要去笼络和讨好观众,观众对于新闻本身的关注永远大于对主持人的关注,所以新闻节目的主持人也无需使出浑身解数与节目内容争宠,他只要做到真诚可信,正直严谨就可以了。从《晚间新闻报道》到《东方时空》,虽然栏目换了,要求的风格有一些改变,但康辉仍然坚持他的初衷不改。

  在谈到主持新版《东方时空》的感受时,康辉只说了一个字——累。“我个人认为,如果一直这样疲于应付每天的播出,不是一种很好的状态。这种累是生理上的疲乏,跟投入地去做一个自己喜欢的片子的感受不一样。那样虽然也很累,但内心会得到一种满足。比如跑步吧,你会大汗淋漓,也同样会感觉到身心的愉快,很舒服,很痛快。现在累了之后,只想倒头大睡。”康辉一口气说了这么多。

  康辉认为新版《东方时空》与从前主持的《世界报道》样式没什么不同,只是表达方式有些改变。“新版《东方时空》是早间新闻,要求尽量活跃,讲话尽量轻松点,别老绷着。而《世界报道》在晚间播出,要求比较庄重一些。”

  当被问及是如何完成由“播新闻”到“说新闻”的转变时,康辉一本正经地解释道:“其实,我在主持《世界报道》时就一直在转变自己,丰富自己。后来,我播音已经比较注意口语化了,只是这个过程是平缓的,渐进的,可能你不能立马看出来,我的性格也是这样。我想,我只能保持自己的风格和个性,再说,每个人说话的方式不同嘛。归根到底,无论“说”也好,“播”也罢,最重要的是传递信息,也不必把二者故意搞得泾渭分明。”

  “成名与否,我真的没有觉得那么重要。”康辉很认真地说,“你自己给自己设定一个目标,达到了或自己认为满意就够了。”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焦点人物 C0003 康辉:真诚的面孔 本版撰稿:许杰 2007-12-17 钱江晚报c00032007-12-1700009;钱江晚报c00032007-12-1700010;钱江晚报c00032007-12-1700013;48257178002CE173482573B10021E9C7[A1-徐健(新民生)≈B1-徐健(新民生)]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