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013版:每日新闻·现场
3  4  
PDF 版
· 阔别38年
老邻居朝花夕拾
· 千岁保国寺要做“CT”
· 空中飞人
违反法规
· 发现侏罗纪
极品木化石
· 火中抢布
· 应征情人
被骗三万六
· 打害虫
用上大炮
· “天下第一刀”实至名归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12月18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我国南方现存最古老的木构建筑
千岁保国寺要做“CT”
  ■本报通讯员 应娜 王路

  本报驻宁波记者 曹婷婷

  

  本报讯 这两天,在宁波保国寺大殿维护陈列展示上,几大高校联手开发的保国寺大殿的科技保护专用软件让参观者倍感新鲜。记者了解到,今后可以借助电脑,对这座近千岁的古建筑进行“CT检查”,帮助解决诸多至今仍困扰专家的保国寺古建筑的保护难题。

  几大高校联手“抢救”

  保国寺大殿重建于北宋1013年,是我国南方现存最古老的早期木构建筑,它所采用的木构技术,是11世纪最先进的代表。因此在保护上,以“抢救”为第一方针,同时也要提高保护修缮的预见性,尽量减少破坏文物原状,保留它所携带的历史信息。

  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馆长余如龙说,从今年4月起,博物馆和同济、清华及浙大等高校合作开发实时监控软件,如今第一期任务已经完成。和过去的传统保护相比,新的实时监控软件使电脑能对古建筑时刻进行“全身检查”,也时刻提醒专家可以进行何种程度的保护。

  同济大学教授汤众表示:“我们在大殿设立了监测点,对木结构建筑的含水量、温湿度、振动、结构变形与沉降进行监测,然后通过传感器将数据输到机房,并对其监测的数据长期收集、积累、分析,从中寻求规律。”这种研究也旨在总结一套适合我国南方地区木构古建筑保护应对的措施。

  随时“号脉”古寺“健康”

  余馆长告诉记者,其实在国外,对木结构文物建筑的监测和保护已建立完善措施,有多种数据库。但在我国具备一定监测能力的只是少数高校的科研院所,不可能根据外部条件(如气候等)的变化,对保国寺进行随时检测。但有了这个软件,就可随时“把脉”。

  据了解,保国寺木建筑最怕江南地区潮湿多雨的环境,虫蛀霉变、天灾人祸一直是保护保国寺的大难题。

  汤众教授说:“文物界有‘带病延年’的说法,因为老建筑经不起翻修。以往传统保护往往在问题暴露于肉眼时才采取措施,现在这个科技保护方法,可以让我们随时了解大殿的内部木结构状态,可以适时采取预警措施,尽量减少对文物本身的干扰。”

  据记者了解,这项工作目前第一期已设立对环境的监测。接下来二期项目会将监测内容扩展到文物建筑的材质研究和结构力学分析等信息,包括木材种类与强度、木材霉变与虫蛀、木材干缩状况及构件受力破损等内容。

  有助于解开千古之谜

  保国寺大殿民间有“鸟不栖,虫不入,蜘蛛不结网”的说法,留下了千古之谜。“这个现象一直有两种解释,一种说法是大殿建材可能是一种特殊香木,能避虫鸟,另一说法认为大殿结构形成一种风道,梁上不容易存灰尘,甚至有专家认为特殊结构产生的回旋风有可能产生一种独特声波,像超声波一样驱赶飞鸟。但这些说法都没有足够的科学证明。”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表示。

  对此,汤众也有自己的看法。他说:“保国寺作为北宋期间唯一留下的木建筑,它的确保护得比其他建筑好,但并不是绝对的虫鸟不侵,只是相对少,这与木材有关系。我们的软件主要目的是经过数据分析能预见性地保护建筑。目前,我们知道它主要木材为黄桧木,但具体的比例还需要分析。只能说这套系统应该会有助于解释它相对保护较好的‘谜’。”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每日新闻·现场 A0013 千岁保国寺要做“CT” 2007-12-18 48257178002CE173482573B4003FCB5B[B1-苗丽娜]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