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C0010版:运动·天地
3  4  
PDF 版
· 下棋做学问 一个都不能少
· 河北打造
环京津健身休闲圈
· 中国品牌摩托车队
首次参加达喀尔拉力赛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12月19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博士后书越读越多 棋越下越好
下棋做学问 一个都不能少
  初识赵伟,是在上半年的全国象棋甲级联赛浙江队杭州主场,当时他任裁判。

  记得当时一个敦敦实实的身子牢牢地坐定裁判席,双眼透过厚厚的眼镜片紧紧地盯着眼前两位特级大师的对局,每见好招便放出光来,不由自主地还轻摇脑袋。

  “这位小伙子是谁?”记者好奇地问,浙江队主教练陈孝堃用他一贯的慢条斯理语气道:“他可是位博士后呢,棋下得也不错。”

  说起那次,30岁的赵伟憨厚地直笑:“谁让我那么喜欢下棋呢?能为特级大师当裁判,就能近距离地观赏比赛,我太开心了。”

  少小街头学象棋

  几乎和所有相当年纪的爱好者一样,赵伟也是在街头学会象棋的。现年30岁的赵伟,有22年的校园生活,也有22年的学棋历程。

  赵伟的父亲在东阳巍山镇上开了间小小的刻章铺,爱下棋的他总在闲时摆开棋局,慢慢地招来了镇上的一众同好者。赵伟从上学开始就看爸爸下棋,看着看着也就会了。不过,开始的时候他几乎没正经下过棋,直到三年级那年。

  那年的暑假,赵伟已经记不清是什么原因,让家里男女长辈和相邻的同辈好友一股脑儿全迷上了下棋。有了水平相当、年龄相仿的对手,小赵伟也来了劲,整天和大家车来炮往地杀个够。没过多久,他就慢慢蹭到了爸爸的棋摊上,抽空就上场和大人学两盘。

  赵伟打小就显示了他爱钻研的性格,这一点到上中学后愈加明显。他说:“开始学数理化后,我就特别入迷,似乎是一种天性,尤其对解各种难题极有兴趣,每解一题都有说不出的快乐。”也就在这个时候,赵伟也变得更喜欢下棋了。这时的他不太热衷于盘上对弈,却对解各类杀棋、残局乐此不疲。

  “镇上有一位高手,那时觉得他棋很厉害。开始不知道他是怎么学的,后来才知道他在家常独自看棋书研究。”赵伟回忆说,“后来我就找到他家请教,他就给我摆各种棋局让我解。记得那时寒暑假的每天晚上我都会去他家解题,他可算是我学棋的第一个老师。这样的学习,我一直坚持到上大学离开家乡。那几年,我的棋变得很有杀伤力,在镇上也能和大人们一较高下了。”

  青春岁月棋为先

  1994年,青春的赵伟走入了浙江大学的校门,简单的包袱里有一副象棋。这副棋子,伴随着赵伟在浙江大学的校园里度过了整整十年。

  刚入校园不久,赵伟就有了初露锋芒的机会。在四个系的象棋赛中,物理系的新生赵伟不显山露水地悄悄拿到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个象棋冠军。通过这次比赛,赵伟认识了一拨棋友,没事的时候就聚到一起下棋。他说,当时连他在内有三位不同系的好友,水平都差不多,下起棋来是谁也不服谁,直到上了研究生班还老聚在一起。过了那么久,赵伟现在承认数学系的小施水平还是要高些,“他学棋很用力,借棋书,还做笔记,水平很快就超过了我们。当时我和其他同学下棋还挺轻松的,可他一指点我就马上有压力了。”

  直到上研究生班后,赵伟才慢慢找到了校园内的“象棋组织”。“记得有一回在校园网,突然发现了居然还有对弈平台。顿时把我给乐坏了。”不过,那时的对弈平台如今看来已不可思议,想下棋的人得在论坛上相互寻找,然后互报IP地址,下棋也是点对点地进行。就这样的条件,校园里的棋迷同学仍是十分热衷,赵伟更是天天留恋于此。

  因为网络,赵伟渐渐发现偌大的校园里还暗藏了许多高手,最强的大概算是热能系的一位姓裴的博士生。终于有一天,赵伟径自找到了裴博士的实验室,推开门一看就乐了,里边居然聚了好多棋友正杀得热火呢。在这些人当中,裴博士的棋力明显高些,在交往中教了赵伟不少招,算是半个老师了。

  “我在浙大从本科到研究生,再到读完博士,整整呆了十年。在这十年里,我身边的棋友来了又走,走了又来,算起来足有九批了。”严谨的赵伟开着玩笑算起这笔帐。

  棋艺学业齐头进

  赵伟真正长棋,还得从2000年遇上真正的象棋老师开始。

  说起与专业棋手的相识,赵伟自己也觉得好笑。那次,系里一位老师把孙子带到了办公室,和办公桌差不多高的孩子竟提出要与系里的大人下象棋。大人们笑呤呤地应战,没一会又一个个满头汗地下来。他们根本不是这小屁孩的对手。这时,有人想起了赵伟,赶紧把他给招了过来。此时的赵伟在棋上也浸淫了十多年,确实有了些火候,一上场自然上战而胜之。不过,赵伟也感觉到小孩子确实不好对付,再一听孩子说他们班上还有更厉害的,不禁倒吸一口气。

  在打听到那孩子是跟随杭州棋院马天越大师学棋时,赵伟暗叹天外有天。于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六、七位同学骑上自行车浩浩荡荡地来到棋院。“等我们说明了来意,马老师就笑着让孩子们与我们一拨人打了个对抗赛,结果是大败而归啊。”赵伟笑着说。

  从那以后,赵伟每周都会准时出现在马老师的班上。开始一段时间,同学们还会一起去,可慢慢的,去听课的只剩赵伟一人了。在众多孩子的背后,赵伟总是一个人静静地坐着,那场景有些突兀却也很和谐。一晃多年过去了,棋院象棋训练的地点搬了几次,赵伟全都一路跟着。除了去北京读博士后的那两年,他基本每周都会去接受训练,“其实中途回杭也总会抽空过来和孩子们练两盘的。”他又补充说。

  和孩子们一起,赵伟等于重头学下棋了,渐渐懂了些棋理,也学着找些经典开局研究,没多久,和同学们较量就有了明显的优势。在马老师的带动下,赵伟还认识了省内的众多象棋高手。下棋的人一见面,最好的语言自然是盘上语言,赵伟学到的东西也就越来越多。“比起杭州的唐建华、朱泉官等真正高手,我的棋还是弱,看来这首题还得好好解呢。”已经回来在浙江电子科技学院任教的赵伟说得很平静。

  一个人,下了那么多年棋,同时在校园里呆了那么多年,而且这样的趋势估计会持续他的一生,再加上钻研的课题是纯理论的凝聚态物理,这样的人生是否有些显得平淡而枯燥?“我是个简单的人,平时想得少,就喜欢解解题。”面对记者的问题,赵伟想了想,然后突然露出一丝坏笑反问:“我知道你喜欢下围棋,你觉得围棋枯燥吗?” 本报记者 卢俊和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运动·天地 C0010 下棋做学问 一个都不能少 2007-12-19 48257178002CE173482573B5001A205D[A1-卢俊和≈B1-卢俊和]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