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C0009版:运动·行走
3  4  
PDF 版
· 杭州人,骑行在天路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12月27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杭州人,骑行在天路
■本报通讯员 陈瑜玲 本报记者 杨静 图片:于方坤提供
  在杭城骑行圈里,说起于方坤很多人都认识——一位热衷自行车、长跑和冬泳的“铁人”。生肖属羊,又喜欢野外行走,故起网名“野山羊”。

  最近,他花了一个多月时间,独自完成了被认为是世界上海拔最高、最危险的新藏线骑行。从2000年开始,他已三次进藏,先后骑行了青藏、川藏和新藏线。他说,那里是离天最近的地方。

  三次进藏 世上再无难路

  高大身材,一身休闲装扮,年过半百的于方坤给人感觉很敦实。三次高强度进藏骑行,于方坤说感觉各不相同:青藏线新鲜刺激,川藏线旖旎秀丽,新藏线最具挑战。

  “2000年的青藏线是我第一次入藏,当时是铁人三项队中一位队友的主意。”在盛夏的清晨,以吴山广场为起点出发,没有后勤汽车,帐篷、睡袋、备胎、工具等带在自行车上,先乘火车到青海西宁,从格尔木开始骑车进藏,全程两千多公里,他们用50天时间完成了初体验。

  这次经历对于于方坤而言只是预演,“后来看到了一张川藏线人称‘99道弯’的照片,那些雄伟的冰川、雪山和大峡谷深深地震撼了我,认定那就是下一次骑行的目标。”去年九月,于方坤的计划终于成行,“原计划8月底走的,由于生意上一些事情耽搁了十来天。开始还担心错过了骑行好季节,气温会比较低,没想到深秋初冬的川藏线景色更漂亮,那满山的红草地和皑皑白雪让人如入画中。”尤其是波密那段路,被誉为“西藏的江南”。

  在川藏线回来的路上,2007年骑行新藏线的计划已在心中萌生,“就像登上一座高山后看到更高更美的山峰,你无法抑制攀登的欲望。新藏线被认为是世界上海拔最高、最危险的公路,对我而言极富挑战性。何况我已经不年轻了,时间很紧迫。今年8月,尽管约好的同伴不能成行,我毅然孤身出发了。”

  在2834公里的骑行途中,新藏线给于方坤的感受是风景美得让人心醉,路况差得让人心碎。大部分地方都是沙石路和搓板路,有的地方根本就没有路。“每小时的骑行速度仅七八公里,一些上坡路段下车推行都很累。大部分地段是无人区,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

  经历过这般考验,于方坤表示想要找更难的骑行路线很困难,“以后会更注重人文方面的,明年准备去骑丝绸之路。”    

  一言问候 硬汉泪洒天路

  第一次进藏时,于方坤还是菜鸟。从川藏线开始,他养成了在高海拔严重缺氧的环境中写日记,虽然之前动笔对他而言是痛苦的事。“本子和笔出门前都带的,感觉好就当天记下来,有时没有条件就两三天记一次,网上的连载都是回来后整理编写过的。”

  “每到一个地方,我都会在早上8点半邮局开门后,请工作人员在我的日记本上盖个邮戳。”于方坤笑着说道。“我还会在出发前买300支带橡皮头的铅笔,这是沿途的藏族孩子喜欢的礼物。”

  千里走单骑,旅途难免孤独、寂寞。有时几天碰不到一个人影,独自一个人长时间费力而机械地在蜿蜒如长龙的盘山公路上蹬着车子,除了车轮的声音几乎就是一片死寂。累了,喝几口冰水,啃几口干粮,咬着牙继续前进。于方坤说靠的是毅力和沿途的风景,即使再累,遇到风景优美的地方他都会停下来留影,让欣赏带来的愉悦带走疲惫。

  而远方朋友的支持也是无穷动力,“有一次,我的车出了点小问题,好些朋友都给我发来短信,嘱咐我一路小心。当时,整条路上只有我一个人,我再也忍不住,放声痛哭。”    

  路遇劫匪 巧妙周旋脱身

  户外运动,安全问题最不容忽视。“你要时刻将弦绷紧,当然有时还得智取。”

  记得当年第一次进藏时,身强力壮的他虽然没有高原反应,却遭遇了一次险情。在离珠峰大本营仅有一日路程的定日镇上,下坡时被一辆迎面而来的大卡车撞上,“幸亏我反应快,及时打了方向,从车轮底下逃了出来,只伤到左腿。你看,这一大片疤痕就是那时留下的。”当然,更遗憾的是次日两名队友登上了珠峰大本营,而自己却只能呆在原地。“这以后骑行时我更加小心,尤其是遇到沙石路。”

  除了自然条件,还有一些人为因素。在川藏线的康巴理塘到巴塘一带,于方坤早有耳闻抢劫的事时有发生,没想到自己也碰上了这惊魂一幕。“那是在一段上坡路上,我正下车推行。突然山上下来一辆摩托车,两个年轻人把我拦了下来,说自己摩托车没油了,要我给点钱。”

  于方坤看出他们只为财,没有伤人的意思,便决定好言相劝。“我对他们说,自己骑车去拉萨,身上没啥钱,吃的东西倒有一点,就给了几块月饼。可他们还想掏我的包,我便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对他们说这种行为是犯法的,家乡的名声就是被他们这样的行为搞坏的。这时,他们退而求其次说只要一百元油钱就行。我说包里只有一张五十元整钞,顶多只能给十元,他们同意了。当我硬着头皮将钱递过去时,他们居然还找给我四十元,还同意我给他们合张影。”当然,事后于方坤就将此事报告了当地公安局。

  精打细算 远游开销不大

  日常生活中,于方坤经营着一间电器商店。为了有出行时间,几年前他找了朋友合伙经营。这样,当到了销售淡季时,便可以放心地去远游。而在钱方面,于方坤认为骑车出游的方式开销并不大。

  以自己为例,长途骑行时每天的消费控制在五十元以内,一个月也就千把块钱。再加上装备,每年在这方面的开销一万出头。“户外运动是自虐的运动,如果你到了外面还要像平时一样吃好住好,那就失去了锻炼的意义。”

  在这次新藏线骑行途中,于方坤曾经邂逅过一个“奇人”,他骑着最普通的26寸自行车,穿着一身破衣服坐在路边,身边是三只塑料袋,里面装了些衣服被子之类的物品,怎么看都像城里的拾荒人。没想到一聊才知道他竟然是一个人从成都骑到拉萨,再从拉萨骑到喀什去的强人。“看着他的这身装备和这辆车真是感慨万千。我还遇到过没带钱出游的人,他就靠打短工赚路费。只要你有坚定的意志和信念,任何难事都能够战胜它。”

  骑行归来 珍惜淡然幸福

  从1998年加入杭州铁人三项队开始,运动成了于方坤每天生活的重要一环。也正因为有此体力上的保证,每次长距离出骑他都底气十足。

  “虽说现在已五十多岁,但我对自己的体形、体力都比较满意。”除了不定期地出行,在家时于方坤每天都有一个多小时的运动量,或跑步,或爬山,或去健身房运动,“在健身房里,很多年轻人都羡慕我的体形呢。”于方坤自豪地说。

  三次骑行进藏后,于方坤对人生有了一种随性、淡然的态度。“旅途中经常会到藏民家做客,大多数人的生活都比较艰辛。回到杭州后,觉得一家人聚在一起看看电视,喝喝茶,是件很幸福的事。”于方坤脸上的表情舒展开来,语气变得稳重。“许多人的人生步骤是年轻时用健康换金钱,年老后用金钱换健康,可惜已经太迟。所以我认为应该年轻时就养成运动的习惯,等到老了才有精力去花这些钱。对于我来说,最大的成就感来自茶余饭后翻看那一本本的骑行日记和照片,那一刻的感觉真是幸福无比!”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运动·行走 C0009 杭州人,骑行在天路 ■本报通讯员 陈瑜玲 本报记者 杨静 图片:于方坤提供 2007-12-27 钱江晚报c00092007-12-2700017;48257178002CE173482573AF00117806[A1-杨静≈B1-杨静]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