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010版:每日新闻·互动
3  4  
PDF 版
· 让我们荡起双桨
· 300斤“爱心山核桃”
3天卖光
· 开车回家 想找“驾伴”
· 李女士挺吃香的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12月28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西湖自划船要更新啦》后续
让我们荡起双桨
40年前泛黄老照片 讲述西湖自划船故事
  本报讯 “这张照片(右图)是1967年7月份拍的,那时候我还是高中生,我和我的四个同学一起去西湖划船,拍下了这张照片。” “这是1984年4月份我和我爱人、表妹、妹夫、弟弟去西湖划船时拍的,那时候我和我爱人刚刚结婚,你看我们的发型,是当时牌子最响的时美理发店做的,很流行的。”……

  本报《西湖自划船要更新啦》(详见本报前日A12版)一文见报后,许多读者打进本报96068热线,并亲自赶到报社,向记者讲述他们的西湖自划船老照片的故事。

  西湖游船公司也特别提出,将向提供老照片的读者赠送新自划船船票。

  昨天一大早,家住流水苑的退休教师叶欣孚读到本报报道后,立刻翻出家中老相册,一阵心潮起伏,挥笔写下一篇600字的文章《泛黄的照片 清晰的印记》。下午,叶欣孚抱着文章和整本相册赶到报社,小心翼翼地拿出其中一张40年前的老照片,向记者讲述当年的故事。

  叶欣孚今年62岁,退休前他是桐庐分水初级中学的语文教师。照片拍摄时间为1967年7月。照片上,4位弱冠男生挤坐在木质自划船的船头微笑,他们背后就是三潭印月。没有出现在照片中的摄影少年是王建宙。

  叶欣孚告诉记者,当时他在杭州一中(现杭州高级中学)读高三。“那时候父母大概每个月给我们几毛钱吧。我们平时吃吃早饭,也就买份三分钱的烧饼、三分钱的油条、三分钱的豆浆,总共加起来还不到一毛钱。”叶老师回忆到,“我记得当时西湖手划船是一二元钱吧,于是我们五个高中生凑了点钱,在西湖上荡起船桨。船是全木质的,看上去比较旧,一只船只提供两把桨。”那时家庭条件稍好的初三同学王建宙带上了相机。

  5个男生从六公园码头出发,经过三潭印月时,上岸小憩,然后继续向中山公园划去。杭州盛夏高温40度,汗水湿透衣衫。不知道谁挑了头,5个男孩子一个个脱了衣裤下湖凉快,可他们谁也不会游泳,只好一边两个、一边三个,扒住了船舷……想起那时顽皮的样子,叶欣孚禁不住嘴角浮起微笑:“现在想起来,真当有意思啊。”

  五人同游西湖后,叶欣孚一直珍藏着这张照片,1969年到桐庐“上山下乡”,结束知青生活后,分配到桐庐分水初级中学当语文教师,直到退休回杭,“从杭州到桐庐,又从桐庐回杭州,不知道丢掉多少东西,可这张照片我始终带在身边。”

  5个少年中,拍照少年王建宙,现为中国移动总裁;左四胡宇绍听说后来落户到了宁波,左一张仲年却寻找经年未见……在手书的文章《泛黄的照片,清晰的印记》中,叶欣孚写到:“船可载人,又可‘樯倾楫摧’而让人落水。人生之船又何尝不是如此……得用木桨掌好舵啊!”

  本报通讯员 裘净婧

  本报记者 杨晓政

  亮出压箱底的西湖自划船老照片,讲述你自己的故事,请拨打本报24小时热线96068,提供照片的前20位读者可以获得西湖游船公司赠送的“新船船票”——你可以带上亲人朋友,在西湖上悠游两个小时,尝试乘上新自划船的味道。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每日新闻·互动 A0010 让我们荡起双桨 2007-12-28 48257178002CE173482573BD00442903[A5-裘净婧≈A1-杨晓政≈B1-朱成方];钱江晚报a00102007-12-280002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