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006版:每日新闻·现场
3  4  
PDF 版
· 民工学校:我的苦衷有谁知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12月28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昨天,孩子放学一人一座。11辆车,跑了整整23趟。
民工学校:我的苦衷有谁知
“沙丁鱼”校车难题 期盼破解良方
■本报记者 刘焜
  报名时,估计有700人就差不多了,考虑到有些孩子可能住得比较远,学校买了8辆47座的‘扬子’牌客车,作为学生接送车。可没想到,一统计,报名人数快到1700了。

  ——民工学校负责人

  ■本报记者 刘焜

  

  本报讯 34个座位的校车,挤了118个孩子,车门边的一个小孩,挤得脸都变了形。昨天,本报A6版对余杭良山学校超载接送学生一事进行了报道。

  “一辆车挤这么多人,是有安全隐患,但学校条件有限,学生有1000多,车子只有几辆,根本送不过来啊!”在现场,学校老师的这句话,引人深思:在超载的背后,民工学校有着怎样的苦衷?

  昨天下午,记者赶往余杭良山学校。

  预招700人,结果来了1700人

  良山学校位于良渚镇勾运路35号,学校是个5层楼的建筑。下午2点20分,看上去有些旧的学校里传来朗朗书声。

  校长办公室里坐了好几个人。听说我们的来意,一名中年男子站了起来说:“出了这个事,大家都很关心,镇中心学校的领导也来了。”说话的男子是良山学校的董事长陈家明。

  “学校是今年9月1日才正式开学的,招的都是民工孩子。”陈家明说,报名时,校方估计有700人就差不多了,考虑到有些孩子可能住得比较远,学校买了8辆47座的“扬子”牌客车,作为学生接送车。可没想到,一统计,报名人数快到1700了!在这些孩子中,需要接送的有800多人,有的住在良渚镇区域内,有的住在杭州市拱墅区皋亭坝、西湖区三墩等地区。

  人多车少,学校接送压力大

  一个星期开下来,接送孩子要送很多趟。人多车少,校方把接送车的目光转向了公交车。“一辆34座的公交车核载人数有90多人呢,这样一来就方便多了。”学校马上卖掉了自己的5辆车,租赁了4辆公交车,并办好了4张学生接送车标志牌。“即使是这样,压力也很大,这些车都要跑两趟才能把所有孩子接送完。”

  陈家明说,前天车上坐了118个学生,是“意外”。“每天都有一辆公交车和我们学校的车一前一后送孩子回去,都要跑两趟。那天公交车跑得比较快,回校时我们学校的车还没回来,于是就把剩下的118个孩子都装进车里去了。”

  陈家明说,因为前两次已经被交警查处过,他还特意向有关部门保证,以后再不会超载,没想到,这么快又出事了。但不管怎么说,交警的处罚也没有错,学生多,车子少,也是一直存在的矛盾。前段时间,学校一位送孩子回家的老师还被家长给打了,就因为送孩子回家太迟了。

  办公室一位姓王的老师说,也有人建议减少学生的人数,但这对学校来说同样为难——学生少了,哪里来的经费呢?再说了,那些被减少的孩子,去哪里读书?

  不少孩子头一回坐上座位

  陈家明说,这一次被处罚后,学校的压力特别大。但接送车一个座位只能坐一个孩子,他也只能照办。“我已经跟旅游公司取得了联系,准备叫4辆大巴过来,一个座位只坐一个孩子!”下午3点,消息传来,旅游大巴已经在路上了。

  校园里响起了放学的铃声。孩子们从教室里走出来,在老师的组织下排好队,准备上车。

  在一辆接送车前,四(3)班的游绍辉被老师拦在了车门前:“里面没有位置了。”小游一脸的不满,平时不都是这样回去的吗?当听说他可以坐旅游大巴,而且一个人一个座位时,他高兴地蹦了起来:“真的啊,我从来没坐过呢!”上车前,他用力朝记者挥手告别。

  下午3点40分,一辆核载46人的大巴带着46名学生出发,前往皋亭坝。许多孩子还是第一次坐这样的大巴。五(3)班的石琼还和同伴一起开心地玩起了拍手游戏。她说,她很喜欢玩这些游戏,可是以前的车上挺挤的,根本没机会玩。

  有的孩子朝我们扮着各种各样的鬼脸,有的则在座位上舒服地睡起觉来。

  11辆车,跑了23趟

  今年12岁的姜集庆静静看着窗外。“一个人一个座位是挺舒服的,不过以前的车子也不算挤,站着也不累,其实冬天大家这样挤挤更暖和。”他这么一说,不知是哪个小孩突然冒出一句:“以后都坐这么好的车,会不会多收我们钱?”

  孩子这样的话,让记者听着有些心酸。

  路上有点堵,司机沿途狠狠地摁了几次喇叭。下午4点15分,车子终于停在皋亭坝。细雨中,已经有些家长在等待了。有的孩子很快坐上了爸爸妈妈的电动车,有的孩子则默默地往回家的方向走。大巴司机迅速往学校方向驶去。

  昨天下午,余杭区良山学校总共派出了11辆车接送孩子,送完所有的孩子,总共跑了23趟。

  昨天晚上,记者再次联系陈家明的时候,他正在跟旅游公司联系,希望能租用他们的车,“大巴少说能坐46个人,贵一点也没办法。”在电话里,陈家明还说起了以后:这样亏损下去不是办法,或许以后会适当减少接送的人数,接送的人数在500人左右,但对这样造成的结果,陈家明也很担忧,这么多孩子不送了,肯定会有些孩子不会在这里读书了。

  记者手记

  谁来开启这罐“沙丁鱼”?

  面对超载的有如“沙丁鱼”罐头一样的校车,学校无奈,学生就更无辜了。但学校的苦衷也不是没有道理:条件有限,人这么多,车这么少,怎么送?

  生存的压力和法律规章的规定,哪一个都无法逃避。不搞接送,孩子上学放学不方便;一接送,车又不够;超载,万一出了问题怎么办?一位学校老师在说起这件事的时候说,民工子弟学校招生的火爆,实际是也是反映了目前教育资源的短缺,不然为什么有这么多人要把孩子送到这么远的地方读书?

  既然问题出现了,就需要想办法解决。当然,这个难题光由学校一方来解决难度不小,各界人士是否应该一起来想想办法。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每日新闻·现场 A0006 民工学校:我的苦衷有谁知 ■本报记者 刘焜 2007-12-28 钱江晚报a00062007-12-2800004;48257178002CE173482573BE0044F027[A1-刘火昆≈B1-葛晓娟];钱江晚报a00062007-12-2800022;钱江晚报a00062007-12-280002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