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012版:每日新闻·现场
3  4  
PDF 版
· 告别最后的风雨渡
· 点烛烧香祈降福
未料火神先光顾
· 看,我做的年糕鼠
· 方便也是你 麻烦也是你 遭遇ATM机的“黑色幽默”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12月28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二十年,嘉善三店渡终于盼来一座大桥
告别最后的风雨渡
■本报通讯员 朱军 徐雪娟 本报驻嘉兴记者 竺军伟 摄影 王建超
  本报讯 昨天上午7点,嘉兴市七星镇东进村的65岁村民娄阿香,已经早早地起床,冒雨和她的邻居们一起,来到了嘉善县杨庙镇三店渡,观看三店桥落成通车仪式。

  娄阿香兴奋地告诉记者,等这座桥,她和村里的村民们已经足足等了20年,现在桥造好了,以后过河,再也不用坐渡船了。

  在锣鼓喧天的桥下,一条老渡船落寞地驶过,这个和村民们一起经历了20年风雨的老渡口,在这一刻,永远结束了它的使命。

  遇大风整袋稻子掉下河

  心疼啊

  杨庙镇三店渡渡口位于杭申线上的嘉兴市南湖区七星镇和嘉善县杨庙镇交界处,是嘉兴市最后一个渡口。娄阿香说,她很小的时候,河上有一座石桥,后来石桥断了,就换成了铁桥。20多年前,铁桥又被一艘运输船给撞断了,从那时候开始,这里再也没有修过桥,而是设置了一个人工渡口。两岸村民如果需要到对岸,渡船成了唯一的工具。

  娄阿香的娘家在杨庙镇的四达村,嫁到河对岸的东进村以后,她每个月总要回家去看看父母,特别是现在,母亲已经90多岁了,她回家就更勤了。“这个渡口我都渡了有20年了,那些老船工也都是老朋友了。不过偶尔也会感到害怕,毕竟这条河那么宽,可是船却只有那么大。”娄阿香说。

  “3年前有一天,我听说有个小孩子摆渡过河时不小心掉进河里淹死了,那天我刚好从我娘家回来,为此我害怕了很久,很长时间不敢过河。现在大桥造好了,我今天晚上就可以回去看我妈妈了。从今天开始,我啥时候想回去看我妈就啥时候回去。”娄阿香说。

  这条河横亘在村子中间,对于那些平时走亲访友的村民来说,或许还可以通过少走动来减少麻烦,可那些土地和房子在河对岸的村民,摆渡过河却是一件让人既害怕又无奈的事情。

  三店村村民沈雅良家有3亩地在河的对面,平常往来都要摆渡,耕田、种地、收稻谷,都要通过渡船来运输,非常不方便,而且还危险。“有几次运输碰到大风,我都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整袋稻子掉进河里,真是心疼啊。不过总算幸运,人倒是没有掉进河里过。”回想起以前的日子,沈雅良说:“我天天盼着有一天这条河上能够建起一座大桥,让我不用再过这种提心吊胆的日子。盼了20年,终于盼来这一天。”

  家在河北田在南

  今后不受摆渡苦

  记者昨天在大桥下的渡口看到了那条承载着20年喜怒哀乐的老渡船。这是一条限载12人的铁皮船,黄色的船身有些斑驳,棕红色的甲板不过两米宽。三店渡所在河道有70米宽,属于四级航道,每天都有数千条船舶驶过,开过船后的水面会卷起大浪头,这对于载客12人的小铁皮船来说是非常危险的,以前就曾发生过一起大船撞翻小船的事故,当时的渡工还差点丧了命。

  在参观通桥仪式中,一家三口特别引人注目,他们都穿着崭新的衣服。这个家庭的男主人叫王根,今年40岁,全家人都住在三店村,王根说:“我家就住在河北面,我的田却在河南面,以前干活,我都是靠渡船过来过去的,很不安全,也不方便。前几年,我在自己的地里搞大棚蔬菜,把肥料运过来,再把菜运回去,那个烦啊。有时候因为东西太多实在不能摆渡,就只好老远地绕着走。”

  因为交通不方便,这么多年以来,王家的经济条件也没有得到明显改善。“现在桥通了,我有盼头了,我前段时间听说申嘉湖高速公路也快要建成了,而且还连着我们这座大桥呢,那以后我们村就可以直接联通大上海了,到时候,我会扩大大棚蔬菜的种植面积,把我种的菜卖到上海,卖到国外去。”

  老船工

  心里打翻五味瓶

  在今年4月20日,本报曾报道过在这里工作的最后的摆渡人——于永琪、黄回良的故事(详见本报4月20日A5版《落寞渡口最后的摆渡人》)。昨天,记者在大桥通车现场看到了前来观看典礼的黄回良,而于永琪则因为腿疾,昨天没有来。

  和参观群众兴奋的神情比起来,黄回良的脸上带着淡淡的忧伤:“我虽然是这两年才来做渡工的,突然间不摆渡了,还真有点舍不得。”站在已经没有船的渡口边,51岁的黄回良很伤感:“我两年前接任摆渡工,每个月的收入才300元,虽然不多,但是大家少不了我,这是一种成就感,钱少我也觉得挺值得。现在,一下子不摆渡了,心里空落落的,有种说不出来的难舍。”

  “不过,桥造好了,路通了,老百姓以后出行更方便了,我是打心里感到高兴的。”黄回良说:“大桥建成以后,我们这边的经济发展肯定会快起来,经济好了以后,村民们也会开始造房子的,我以前做过泥水工,我打算撤渡以后干我的老本行,现在农村里干泥水工的人已经很少了,我相信以后的日子肯定会过得越来越好。”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每日新闻·现场 A0012 告别最后的风雨渡 ■本报通讯员 朱军 徐雪娟 本报驻嘉兴记者 竺军伟 摄影 王建超 2007-12-28 钱江晚报a00122007-12-2800019;48257178002CE173482573BE003AB275[B1-叶蕾]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