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002版:’07民生诉说
3  4  
PDF 版
· 读书人,多重变奏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12月31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读书人,多重变奏
■点评人 本报记者 俞熙娜 沈伟红 梁建伟 沈蒙和 徐澜 丁星云 摄影 林云龙
  鸟儿飞过旷野,阳光拂过容颜,大家都在忙着颠覆、狂欢。深吸一口2007年五味杂陈的气息,满城都在盘点2007,又都充满对明天2008的热烈期待。

  钱江晚报教育记者的采访笔记本,即将翻开新的一页。在他们笔下记录的2007浙江教育民生新闻,到底有何与众不同?

  学术口水战、高中新课改、政府助学金、12年免费义务教育、高考枪手、曝光欠贷学生、取消公费研究生……任何一项微观的新闻事件,都折射出背后宏观的新闻视野,我们要捕捉这则新闻,更要揪出隐藏其中的“所以然”来。

  读书难,对浙江学子来说,读好书难。在这样一个语境下,像《士兵突击》里的汉子许三多所说:不放弃、不抛弃。我们记录2007浙江教育的行走,是坚持这样的教育理想:中国的教育在大变动,它有各种毛病,同时也有各种可能性,办法总和困难一样多!

  你听,2008年的钟声已经隐约传来!钱江晚报教育记者和2008教育改革一起,行走“在路上”!

  一个田野大课堂VS文化反哺

  ■关键词:田野大课堂

  2007年新年伊始,本报与杭州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共同发起“田野大课堂”,左手现实,右手理想,实验在中间,尽一己之力,平衡失衡的城乡教育天平,至今已组织九次活动。

  ■在现场:教授带文化年货下乡

  2月1日,春节前夕。浙江教育学院20多位教授兵分10路,给浙江海岛山乡送去一包包“文化年货”。教授朱仁宝回老家海宁,寻访当年自己亲手创办的学校;教授汪潮则去老乡家,给他们的孩子当了回义务家教;教授郑方根心情复杂,他在丽水枫萍乡看到了当地最小的小学,只有两位老师,约30名学生。他给学生放光盘,学生们高兴坏了——“这距离杭州只有5个小时的车程呀!”

  ■新闻纵深:重构新农村文化自信

  中央2007年关于新农村建设的1号文件下发,连续4年同一命题,锁定现代农业。农村教育重任在肩,必须为培养有文化的新型农民提供智力支持。

  然而谁来担当这一重任?城乡的巨大差异,吸引农村优秀人才以考大学等各种形式涌进城市,飞蛾蜕变后,留给农村的是一具空壳。建设新农村,必须重构新农村的文化自信,援助乡村,先从授助乡村孩子开始,从授助乡村教育开始。

  一位历史教授的拒招VS研究生收费改革

  ■关键词:取消公费研究生

  2月,教育部正式下文通告了研究生收费试行改革:从今年9月开始,进入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等全国17所直属高校的研究生不再区分“公费”、“自费”,而是采取奖学金的方式资助优秀研究生学费和生活费。此举表明,研究生即将步入全面收费时代。

  ■在现场:历史教授包伟民拒招研究生

  2月28日,浙江大学历史系系主任包伟民教授在某网站发了一则《告考生》帖子,表明在学校新的研究生培养机制下,自己不打算招收硕士、博士研究生,请有意报考的学生“另投名师”。

  浙江大学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方案,要求导师招收研究生时提供“助研经费”:一类是人文学科,导师招收一名研究生,要向校方缴纳300元/年,招收一名博士生,向校方缴纳1200元/年;另一类是理工科,要缴纳的费用更高。

  记者随即采访了浙大一些文科教授。文科教授普遍认为,要求所有导师都交助研经费是不恰当的。    

  ■新闻纵深:人文导师面对“助研经费”

  在新的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方案中,导师要向学校交纳助研经费,对理工科及其他应用型学科来说,不会引发更多争论,可人文社科类就大不一样。国家应该更多扶持人文学科,这在全世界都是通例。有学者担心,这种让导师代学生交一部分培养费的政策,会引起新的教育不公平。如果由考生暗中支付这笔钱,名义上是导师出钱,就有可能会演变为谁出得起这笔钱谁就被录取。

  一次集体回忆VS高考30年价值观的嬗变

  ■关键词:纪念高考恢复30年

  1977~2007,一场温情的集体回忆。钱江晚报用了5个月的时间,40多篇深度报道,报道了高考价值观的嬗变。    

  30年,大学生从昔日的天之骄子,到如今的彷徨一代,今天的学生还相信“知识改变命运”吗?但我们又分明感觉到,无数个人命运累积成国家命运,而国家命运又反过来作用于个人,无从逃避。

  ■在现场:状元村不相信高考神话

  5月20日,本报记者探访东阳千祥“书香村”——林甘村,这个1538人的村庄,已经出了260多位大学生。这三十年来,村民们都坚信——高考是村里孩子走向大城市的金光大道,但现在最大的困惑在于:大学毕业后想要在大城市扎根,实现回馈、反哺父母的理想越来越不容易。

  “我这一辈子只能留在农村了。可儿子不一样,他成绩很好的,我希望他考上大学、当个公务员,永远留在城市里不要回来了。”村民卢小香说。

  ■新闻纵深:尊重人才更要尊重人

  随着1977年高考制度的恢复,“尊重人才”成为全社会共识,甚至已化入我们的集体意识。高考不仅造就了我们的应试教育,也影响到了大学精神的确认。如果整个教育所努力的只是要开发人的使用价值,把人塑造成很好的工具,那么人自身的价值将有所遮蔽。

  随着1999年高校扩招,大学从精英教育开始转向大众教育,浙江高考升学率从最初的4%达到今年的70%左右,这意味着同样是大学教育,将会出现多个层次“尊重人才”的观念。

  在中国社会的转型中正不得不转为“尊重人”,逼迫我们的教育越来越注重人的个性,不再向外在的“人才”靠拢,而是向自在的“人”靠拢。

  一则虚假广告VS高复诚信的拷问

  ■关键词:高复班牛皮吹破

  6月底,杭州市工商局接到了一封举报信,反映新理想高复学校在多家媒体上刊登同一则广告,多名高分“高复榜样”不是高复生,而是重高应届生。工商部门经过外围取证,把这则广告定性为“虚假广告”。

  ■在现场:狸猫换太子

  7月2日,记者兵分两路,详细了解这则广告背后的把戏:

  一路记者跟随杭州市工商局赶往浙江省教育考试院进行查证。在考试院工作人员的查证下,几名高分考生是应届毕业生。

  一路记者到高复学校现场了解,并和学校提到的几名应届毕业生联系。经过了解,这几名学生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高复学校“狸猫换太子”,充当了高复宣传的棋子。

  ■新闻纵深:高复市场呼唤行业自律

  高复市场是一块大蛋糕,谁都想分一杯羹。记者熟知的一所高复学校,校长当初在一幢破旧的楼里办公,两年后再去拜访,他已经买下了某高档写字楼的整一个楼层,让记者惊诧不已!高复市场良莠不齐,管理比较松散,有人用办工厂的思路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如果对这种现象不加以有效制约,受伤害的不仅是学生和家长,还有这一行业。

  一串欠贷黑名单VS学贷危机

  ■关键词:曝光欠贷黑名单

  7月18日,中国工商银行北京分行、广州分行首次以“债务催收公告”的形式,在网上公布了拖欠助学贷款、未按月还贷的大学生名单,引起舆论哗然。欠款学生的姓名、身份证号、家庭地址、欠款数历历在目,1000多名大学生欠款本息总计3700多万元,其中最高的有3万余元,最低的数百元。

  ■在现场:17个浙江人上榜!

  7月19日,我在“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上看到这份名单,第一反应是会不会有浙江学生?我立即在北京分行的名单里一个个查,果然有浙江人!一共17个,共欠款20万元左右,其中欠款最多的李强来自义乌。

  我费了很多周折,终于根据地址查到了李强的电话。没想到他父亲是水泥厂厂长。李强说2万多元哪会还不起?“只是我想反正这里办厂也要贷款,那里助学贷款也是贷款,不如等全部到期一起还!”    

  ■新闻纵深:欠贷加剧诚信危机

  银行首次以公告方式催还助学贷款,引起广泛争议。欠贷产生连锁反应,有商业银行说:以后大学生学费都不贷了!有大学生说,银行贸然公布欠款学生的身份证号和通讯住址的做法,多少让人感觉有些不厚道。

  2007年国家支持贫困大学生的力度是前所未有的,财政部官员透露,今年秋季这一个学期,中央财政用于助学的经费增加到95亿元,加上地方投入,总共154亿元。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07民生诉说 A0002 读书人,多重变奏 ■点评人 本报记者 俞熙娜 沈伟红 梁建伟 沈蒙和 徐澜 丁星云 摄影 林云龙 2007-12-31 钱江晚报a00022007-12-3100004;钱江晚报a00022007-12-3100011;钱江晚报a00022007-12-3100015;钱江晚报a00022007-12-3100019;钱江晚报a00022007-12-3100022;钱江晚报a00022007-12-3100025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