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D0015版:科教·互联新闻
3  4  
PDF 版
· 几本前瞻的启蒙书
未来可能的思想交锋
· 中国学者为网络时代立言
· 明天的网络更注重人际关系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1月9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思想突进
中国学者为网络时代立言
  “有一套《网络文化丛书》对年轻网民影响很大。”互联网实验室董事长方兴东说,“那是由数字论坛主编,在1997年12月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迅速出版,可以说是从网络文化的角度,为互联网开启了一条大众启蒙的道路。”这套完全由当今中国青年学人研究撰写的《网络文化丛书》共八本,其中既有对因特网历史的探究、未来信息时代对社会政治制度、军事、国际关系的改变、经济模式的冲突、网络对媒介传播的革命对文明观念和伦理思想的讨论、对“黑客”这一独特网络产物的本质剖析,更有对网络时代人类将如何改变精神生活方式,女性文化又将面临怎样的挑战的描述,以及一个普通人的上网心灵旅程。

  中国学者为网络时代立言的原创著作掀起了一个高潮,接下来陆续推出的有萧琛撰写的《全球网络经济》(1998年9月出版)、陈炎撰写的《Internet改变中国》(1999年1月出版)、严耕主编的《透视网络时代丛书》(1999年1月出版)、姜奇平主编的《数字论坛丛书》(1999年6月出版)、刘吉和金吾伦的《千年警醒:信息化与知识经济》(1998)、明安香的《信息高速公路与大众传播》(1999年2月)等。

  1998年·

  信息社会曾是“骗局”

  关于信息社会,曾有两种截然相反的声音。一种认为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必将到来。美国《未来学家》12月号《展望1999年》谈技术时的第一条就是:“今后30年将发生一场几乎会给生活的一切领域带来变化的技术革命。将会出现诸如供大多数人使用的个人数字助理等创新产品。”

  一种认为信息社会的说法纯属误导。代表是美国作家西奥多·罗斯托克的《信息崇拜》。国内学者姜奇平等人对西奥多·罗斯托克的理论针锋相对,姜奇平回忆说,“发展信息产业,与农业和工业并无根本矛盾。因为发展信息产业,并不意味着人们从此不吃不住不穿不睡,只识比特。正如人类进入工业社会,并不意味一定忽视农业一样。”    

  1999年·

  网络泡沫论

  互联网总被有意无意地说成泡沫。1999年,危机来了。有人说,一个幽灵,泡沫的虚影,正从墨西哥,飘往东南亚,飘往俄罗斯,飘往日本……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逐渐扩散,连美国也感到了它的存在。在美国,泡沫突出表现在纳斯达克股市上,而以互联网为标志的高科技股,又是带动股市泡沫的先锋,人们变得似乎失去理性,大量资金投入到网络股中,一时间“泡沫”飞扬世界,1999年达到了顶峰。于是有人怀疑是高科技股票,进而是信息技术,带起了全球范围的泡沫经济。更有人干脆认为,互联网为代表的新经济就是泡沫经济——因为它是“虚”的。这在国内引发一场巨大的争论。

  2003年·

  博客来了

  博客的兴起,可谓近年来全球互联网文化领域最重要的事件之一。为了让国内读者对博客文化有全面深刻的了解,2003年8月,中国方正出版社及时推出了《博客——e时代的盗火者》一书。该书由方兴东和王俊秀共同撰写,作为国内第一本全面引介博客文化的书籍,《博客》一书首先从传播的角度,总结出人类历史上文明的两大传播模式——“大教堂模式”和“集市模式”。所谓的“大教堂模式”即指文明的传播需要有一个中介,这个文明代码转换器的角色在历史上大多由教师、诗人甚至是软件工程师来承担。“集市模式”则指每一个自由个体对生命的顿悟和对世界的自我主张。它是大众文化的一次狂欢。当然,自由集市的文化狂欢每每取决于媒介自身的重大变革。“当年,随着大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的作用已不局限在产业内部,而是已波及到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方兴东说。

  两位作者随后共同创立了博客网bokee.com,并于2006年融资一千万美元,引发博客热潮,以至于2005年被称为是博客年。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科教·互联新闻 D0015 中国学者为网络时代立言 2008-1-9 48257178002CE173482573CA0024DA6C[A1-徐澜≈B1-徐澜]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