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D0005版:人文·深度阅读
3  4  
PDF 版
· 百年女权 百年西蒙·波伏瓦
· 《特吕弗:
我生命中的电影》
· 《新年画图录
——中国年的回忆》
· 《良渚文化研究丛书
——饭稻衣麻)
· 她是个
圈子化的人物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1月11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百年女权 百年西蒙·波伏瓦
  “女人不是天生的,女人是后天形成的。”当60年前西蒙·德·波伏瓦喊出这句口号的时候,她不会想到这句话几乎颠覆了整个社会对女性的传统价值观,成为一代女权主义运动的标语。而《第二性》也成为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小资妇女的必读书。1月9日是西蒙·波伏瓦诞生一百周年的日子,回顾一百年来中国与世界各国女性的自我认识与反思,西蒙·波伏瓦起码证明了她的远见卓识超越了性别。波伏瓦——这位一生追求独立却一生笼罩在其伴侣萨特阴影下的法国思想家迎来了百年诞辰,巴黎郊外蒙帕纳斯公墓内,百合花和“红白蓝”三色带盖满波伏瓦和萨特的合葬墓。当年,萨特逝世的消息轰动了整个法国与世界,西蒙·波伏瓦作为逝者最亲近的人走在队列的最前面,在萨特的棺木下葬时,她被人群拥得掉进了墓坑里,6年后,她终于永眠在这同一个墓坑中。

  1986年4月14日,波伏瓦去世那天正好是萨特去世6周年前一日,“西蒙·德·波伏瓦的去世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时任法国总统希拉克这样评价波伏瓦,“她在文学上的成就代表了一个时代思想的冲撞,并深刻影响了我们这个社会。她在法国文学史理应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我以政府的名义表彰她为女英雄。”女权主义运动先驱格洛丽亚·斯泰纳姆曾评价她,“如果要说谁真正影响了这个时代的国际妇女运动,那就是波伏瓦!”《女性的奥秘》作者贝蒂·弗里丹则将波伏瓦形容为“女性史上毫无争议的英雄”。

  围绕着波伏瓦百年诞辰,法国各界也从去年底开始热闹起来,十多本相关图书、电影和DVD陆续发行,塞纳河上一座新桥以她的名字命名,一场国际学术研讨会本周将在巴黎召开,一位法国政府官员甚至在政府新年贺卡上印上了波伏瓦的名言。法国众多媒体也在近期将更多的版面毫不吝啬地花在了这位女性身上,法国《新观察家》杂志刊发了一篇名为《波伏瓦的复兴》长文,并在封二印上了波伏瓦的裸照,《快报》则质问是否到了该让波伏瓦上硬币的时候了,《观点》杂志则对新近发行的一本波伏瓦传记感到惶惶不安,在那本传记中萨特被形容为“性冷淡、大男子主义、霸道和猜忌”的人,而波伏瓦头上的形容词则是“独裁者、皮格马利翁情结”,对周围的人充满着控制欲。

  但是,在一个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巨人的法国,波伏瓦的智慧、独立人格和勇气依然激励着一代法国人,特别是女性。

  1955年,波伏瓦曾随萨特一起来到中国,在45天时间里,他们访问了中国多个城市:北京、南京、上海、沈阳、杭州、广州……对这个在西方人眼中带有特殊色彩的国度进行了全方位的了解,使他们产生出许多异样的感受。1958年,波伏瓦根据这段旅行创作了《长征》。

  除了萨特,对波伏瓦来说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创作了划时代的《第二性》。《第二性》1946年10月动笔,1949年10月出版,总字数超过70万字。这部作品,波伏瓦原先取的名字是《另一性》,此书被誉为“有史以来讨论妇女的最健全、最理智、最充满智慧的一本书”,甚至被尊为西方妇女的“圣经”。西蒙·波伏瓦以涵盖哲学、历史、文学、生物学、古代神话和风俗的文化内容为背景,纵论了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历史演变中,妇女的处境、地位和权利的实际情况,探讨了女性个体发展史所显示的性别差异。《第二性》实可堪称为一部俯瞰整个女性世界的百科全书,她揭开了妇女文化运动向久远的性别歧视开战的序幕。《第二性》中的一些理论很客观,尤其欣赏其中这样的观点——波伏瓦倡导“解放妇女也就是解放男子”,要在既定世界当中,建立一个自由领域。要取得最大的胜利,男人和女人首先就必须依据并通过他们的自然差异,去毫不含糊地肯定他们的手足关系。1976年在《第二性》发表25年后,她在接受采访时悲观地表示,她也不确定她预想中的妇女革命是否会真的来临,“妇女为之努力奋斗的变革,是的,我相信在经过漫长的长跑之后妇女会胜利的。”作为女人,波伏瓦一生用令人敬畏的勇气和正直践行着自己的理论:个人的基本意见必须在男女具备同等才能的前提下表达,其基础是他们存在的一般结构,与他们的性别没有关系。

  最为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男女青年好奇与激动的是波伏瓦与萨特的终生伴侣关系。不知道曾有多少中国年轻人想仿效这种重心灵而不重社会契约的浪漫关系。一百年以后,当“同居”、“走婚”大行其道时,不知西蒙地下有知会作何感想。

  西蒙·波伏瓦与萨特1929年在巴黎首次相遇,此后他俩终身保持伴侣关系。关于那次相遇,波伏瓦后来回忆,他们这次谈话持续了3个小时,波伏瓦称之为一场“较量”和“争吵”,最后的失败者是波伏瓦。几天后的1929年度法国哲学教师资格考试,他俩的成绩分列一二,第一名还是萨特,甚至于,死亡也是萨特占了先机——先行一步离她而去。

  当年波伏瓦的小说《他人的血》被定位为存在主义小说,为此波伏瓦曾气恼过,她说自己在见到“存在主义”这个词之前早就写完了这本书:“我的灵感出于我自身的经历,不是来源于什么体系。但是,我们的抗议徒劳无用。到头来,我们接过了别人送来的这个‘尊号’,并把它为我们所用。” 文敏 整理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人文·深度阅读 D0005 百年女权 百年西蒙·波伏瓦 2008-1-11 48257178002CE173482573CC0019B5B3[A1-文敏≈B1-文敏]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