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C0005版:焦点人物
3  4  
PDF 版
· 29项国家科技奖背后的“浙江骄傲”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1月14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29项国家科技奖背后的“浙江骄傲”
》》》》》 本版撰稿:许杰
  引人关注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1月8日上午在北京隆重举行。我省捧回29项国家科技大奖,其中自然科学奖2项,技术发明奖6项,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科技进步二等奖20项,浙江获奖总数位居全国省市前列,也是近10年来我省获国家奖项目总数最多的年份。

  29项获奖成果中有15项是我省为主完成,浙江大学叶志镇教授等完成的“ZnO基材料生长、P型掺杂与室温电致发光研究”和曹一家教授等完成的“复杂非线性电力系统的稳定控制与智能优化理论与方法的研究”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一等奖空缺);浙江理工大学赵匀教授等完成的“高速插秧机的结构创新、机理研究和产品研制”,韵升集团竺韵德主导的“环锭紧密集聚纺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等六项成果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省农业科学研究院徐志伟等完成的“规模化养猪、禽环保养殖业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其他7项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叶志镇:我是为了一份事业而来的

  叶志镇的获奖成果,是世界上首次发明的一种名叫氧化锌(ZnO)的新型发光材料。就像灯泡须有钨丝才能发光一样,有了氧化锌半导体灯才能发光。这正是他的获奖项目——“ZnO基材料生长、p型掺杂与室温电致发光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辈子只需要用一盏的灯泡

  被称为“一辈子只需要用一盏”的半导体照明灯,耗电量只有普通白炽灯的十分之一,寿命却是普通白炽灯的100倍,最长可达10万小时。正因为如此,这个新一代的照明工具成为全球的研究热点,而我国在4年前才启动了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

  叶志镇早在1987年便开始了在半导体材料领域的潜心研究。在研究中他发现,现有的半导体照明灯的发光材料(一种名叫氮化镓的化合物)的核心技术,一直掌握在西方发达国家手中,加上这种发光材料成本高昂,使得半导体灯只能在城市景观等市政工程中应用,而寻常百姓根本消费不起。能不能找到一种更廉价、更高效的发光材料,进一步降低半导体灯的成本,让普通百姓也用得起?叶志镇将目光投向了自然界中大量存在的锌,这是一种成本很低的金属原料,也许能让它和氧气一起发生化学反应,制成新一代的发光材料氧化锌?很快,他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成为国际上最早开展这一研究的科技人员之一。

  在解决ZnO的p型掺杂关键技术、制备优质单晶薄膜、研制ZnO基发光二极管(ZnO-LED)等重要方面叶志镇和他的课题小组都取得了多个国际第一的创新成果,拥有了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的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为ZnO在未来高效白光LED照明的应用开启了关键的大门。

  回首20年的艰难历程,叶志镇感慨万千:“只有将新材料推向产业化,才能真正造福百姓。”如今,他们正在考虑如何与企业合作,尽快把这种技术产业化,早日让半导体灯点亮千家万户。

  中国自己培养的首位光仪博士

  叶志镇从小好学,即使“文革”十年动乱,出生于浙南偏僻农村的他,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仍能孜孜不倦,坚持自学。1973年他高中毕业后,利用当中学教师的机会,他不仅自学了大量的数理化知识,而且自学了鲁迅全集、《毛选》四卷、韩非子、荀况先秦哲学与王阳明等书籍。

  1977年恢复高考后,他首批考进浙大,利用大学优越条件更加抓紧学习。当他第一天走在浙大校园里,就曾经为自己定位:“我不是为职业来浙大,而是为了一份事业而来的。”1981年叶志镇报考了硕士研究生,从事光电技术的研究;3年后,他又师从董太和、唐晋发两位教授攻读光学薄膜的博士学位。1987年冬,叶志镇从浙江大学光学仪器系获得博士学位,成为中国光学仪器学科自己培养的第一位博士。当时的他已经在光学薄膜新技术方面取得重要创新成果,为以后的科研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1990年,叶志镇获得包玉刚奖学金资助,作为浙江大学派往美国的高级访问学者,到世界著名的麻省理工学院(MIT)从事一年半的半导体材料高技术研究。1992年3月,归心似箭的叶志镇重返浙江大学实验室。“自己能早一天回去,就能早一日把掌握的最新技术带回来,带动国内的硅材料研究。”他的回国得到浙大路甬祥校长的表扬和支持,1992年他受命出任硅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和党支部书记。1994年12月晋升为教授,1996年4月遴选为博士生导师。出任硅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后,叶志镇在较困难的条件下四处奔波,申请到国家优秀年轻教师基金等6项课题支持,为创建国际一流水平的半导体薄膜实验室打下了基础。

  既是辩论高手又是“名导”

  叶志镇钟情于科研,但并非“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他性格开朗,口才极佳,人缘也好。

  早在浙大读书期间,叶志镇就显示出极佳的口才和很强的交流沟通能力。本科期间,第一次系里搞演讲比赛,班里将此重任委托于他,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下来。轮到他比赛时,叶志镇两手空空,轻轻松松走上讲台。班里的同学都傻眼了,为他捏了一把汗。他不慌不忙、有条不紊地将观点一一道来,情理俱实,在场的听众无不为他深深折服。自然,以后的比赛他都成了“中流砥柱”,而且不用发言稿也成了他的演讲特色。

  从学生时代开始,一次次的演讲、辩论锻炼出他很高的交流沟通水平,使他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充分展示个人风采:他曾义正辞严地在麻省理工学院的礼堂批驳过台湾分裂势力的谬论;也曾站在973国家重大基础性研究课题等的研讨会上,面对着各行业的科技权威,从容不迫地阐述过硅材料对我国未来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性。

  叶志镇是材料与化工学院的“名导”,乐观开朗的他也深受学生的爱戴,他总是尽其所能给研究生创造条件,组织课题,申请研究经费,提出设想,在方向上把关。他的学生们说:“在叶老师手下工作特别带劲!”

  竺韵德: “门外汉”搅动世界纺织业

  从人民大会堂领回2007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获奖证书,作为项目第一完成人的韵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竺韵德显得十分平静。“拿到国家奖对韵升来说虽然是一种极大的荣耀,但心中更多的是一种使命感。在研发紧密纺技术设备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我国纺织装备业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这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八音琴做出大事业

  1974年,竺韵德从浙江大学毕业后进入宁波的一家企业工作。短短10年间,他从技术员干到厂长,在外人眼里,其人生可谓风轻水顺。可谁又能知道,医生的一次误诊,使他经历了一场人间炼狱般的“生死劫”。

  1987年夏天,竺韵德的腹部生了一颗表皮渗血的黑痣,医生经诊断说他患了皮肤癌,生命延长期只有六个月左右。

  “一事无成就撒手人寰,实在太难令人接受这种痛苦的现实了。这期间我明显地消瘦了,精神的负担……”谈到这些,竺韵德语气沉重了许多。一个星期后,复检报告的结果竟是皮肤色素沉淀。从这件事上,竺韵德感悟到人的生命来之不易,而人的命运可以由自己来把握。从那天起,竺韵德决心改变自己的命运。

  1990年,他决定自己创业生产八音琴。八音琴工艺并非像他想象的那样简单,他借来的34万元很快都花在试验上了。最初的那一阵子,债台高筑,工艺不过关……很多的难题一起向竺韵德涌来,好几次他都想歇手不干了。

  皇天不负苦心人。1991年9月中旬,百折不挠的竺韵德连续攻克一系列难关,国产第一代八音琴终于在他的手上诞生。与此同时,竺韵德本人拥有了30多项国家专利。他们生产的八音琴质量一点儿都不逊色于国外同类产品,价格仅为进口机芯的一半。此后,竺韵德又连续研制出第二代、第三代机芯。

  经过几年来的不懈努力,竺韵德经营下的韵升集团,先后开发出40余种八音琴产品,各项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成为国内第一、世界第二大规模的八音琴生产和出口基地。

  开发紧密纺技术属偶然

  竺韵德获奖的“环锭紧密集聚纺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念起来有些拗口,但实际上是一项会影响到每个人衣着档次的重大发明。

  很多衣服容易起球、多毛刺、不够光洁和顺滑,这是因为面料的品质不好;面料不好大多数是因为织布的纱质量不好,主要表现是纱线毛羽多、强力低、纱疵多;纱为什么毛羽那么多,是由于目前的纺纱机械存在着局限性。而竺韵德的这一发明对传统纺纱技术作出了重大革新,破解了传统技术纺出的纱线毛羽多难题。

  从八音琴起家的竺韵德为何搞起了纺织机械,并且反而是在这一主业之外的新领域拿到了国家技术发明奖?竺韵德笑着说,开发紧密纺技术属于一次偶然。

  2002年夏天,在福建某纺织企业考察的竺韵德第一次听说了紧密纺技术,当听到外国公司把技术垄断了,设备卖得特别贵时,竺韵德心里似乎被刺了一下。

  回宁波后,竺韵德找来了一份德国紧密纺设备的宣传册,仔细琢磨后弄懂了其大致原理。在他率领相关技术人员对国内应用紧密纺设备和传统环锭纺纱设备的纺纱企业进行了考察后,他对搞出自己的紧密纺技术更是充满了信心。

  但是实际做起来却很难。首先遇到的是整个技术路线的设计问题,竺韵德对此同样不信邪,他查阅了大量国内外紧密纺技术专利,寻找突破口,几乎每天与技术人员研讨紧密纺技术。三个月后,韵升终于形成了自己独创的技术路线。

  但是,在最核心的部件——网格圈这里,竺韵德卡壳了。网格圈的作用就是让毛羽“听话”地捻到纱里,达到减少毛羽、提高强力的目的。搞不出网格圈,整个紧密纺装置的研发就要前功尽弃。

  经过计算,这种小小的圆筒状网格圈必须每平方厘米有3000个微孔,并且要均匀分布、无毛刺,才能达到最佳效果。按照这样的标准,他们找了众多编织、纺织企业和微孔专家,但国内却没有一家企业能生产。竺韵德决定自己来搞,那段时间,他几乎把全部精力都放在网格圈的研究上,脑子里总是浮现网格圈,凡是看到织物都要去研究一下其编织方法,甚至连爱人的丝袜也被他用放大镜研究过。

  一次,竺韵德又出差到福建,在饭店走廊看到两排服务员的站立形式时,脑子里突然灵光一闪:可以用螺旋法来编织网格圈。回到宁波后,他和技术人员一起用了几天时间画出了网格圈织法的图纸。经过前后半年努力,终于突破了网格圈难题,自主生产出了符合要求的网格圈。随着网格圈的大功告成,韵升第一代紧密纺设备问世了。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焦点人物 C0005 29项国家科技奖背后的“浙江骄傲” 》》》》》 本版撰稿:许杰 2008-1-14 钱江晚报c00052008-01-1400006;钱江晚报c00052008-01-1400012;钱江晚报c00052008-01-1400013;钱江晚报c00052008-01-1400014;钱江晚报c00052008-01-1400015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