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C0004版:People·焦点人物
3  4  
PDF 版
· 杨建华:咱们工人有力量
· 王子纯:打通高速铁路“脉络”
· 王军:一名钳工和38项专利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2008年1月14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王军:一名钳工和38项专利
  他相貌平平,一副普通的眼镜架在鼻梁上,没有任何修饰;他的岗位平凡,现任宝钢分公司热轧厂的一名操作师。他,就是王军。他是“80年代年轻人”的杰出代表,一个新时代的技能型、知识型工人的代表。

  在生产中不断创新

  1987年,王军怀着满腔热情从宝钢工业技术学校钳工班毕业,被分配到热轧厂一精整分厂,成为一名剪刃组装工。这是一个辅助工种,劳动强度大,岗薪系数低,还得经常加班处理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可王军乐呵呵地接受了,他坚信:“行行都能出状元!”

  为了使剪刃的组装达到更高的精度标准,他主动参加作业线的区域工培训,多少个寒冬酷暑,在干完本职工作,别人都在趁空休息的时候,休息室里却找不到王军的身影,此时他正在仔细观察、琢磨剪切设备的异常情况,复核设备的技术参数。

  运用所学的知识在生产中不断创新是王军的一大特点。热轧吊装工业垃圾箱存在着不安全隐患,现场指挥人员必须爬到两米多高的车顶上去操作,既危险耗时,操作又不方便。王军知道后,立即运用所学的机械专业知识,结合两张式铰链周转箱的结构特点,对专用工具进行两个方面的设置,把单绳吊卸设定为长短绳组合设置和短绳吊环的钩式设置,实现了吊装中的自动脱钩,再也无需用人工进行脱、挂钩的危险性操作,达到了优先操作顺序的衔接流畅和安全平稳的目的,同时,减少了操作次数,减轻了劳动强度,受到了职工们的一致好评。

  为了搞专利,王军常常连续几天在单位加班加点,有一年大年初一,王军的咽喉炎又发作了,带着需要总结的专利,他独自来到了医院。新年的医院冷冷清清,窗外的鞭炮声却此起彼伏,坐在医院冰冷的椅子上,王军一手打着点滴,一手还忙着总结专利。

  “创造发明不仅仅是技术人员的事”,这句话曾经激励着王军走上了创造发明之路。在短短6年时间里,他立足现场解决问题,通过自主创新,先后总结了9项技术秘密、3项先进操作法,截止2006年5月,王军已有38项专利得到国家专利局的受理和授权。

  创新之路永无止境

  面对接踵而至请他解决问题的职工和领导,王军并没有沾沾自喜。他清醒地意识到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把身边更多的青年带动起来,共同进步,共同提高,才能为宝钢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贡献更大的力量。2000年初,王军应热轧厂党政工团的号召,积极牵头组织了“热轧厂发明创造协会”,将自己的心得体会,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协会中的每一名成员,帮助他人总结经验和成果,提炼先进操作法、技术秘密和专利。

  弹指一挥间,王军已在宝钢这块热土上工作奋斗了20年。王军始终用两条腿走路,技术和技能,学习和创新。20年来,他立足岗位,坚持学习,用激情去迎接每一天,把提高自身素质作为首要任务。在同济夜大机电专业的四年学习过程中,他克服了常人难以克服的困难:所有的家务都由妻子做;小孩发烧生病没人照顾,就托给隔壁的阿姨;从宝山到同济大学交通不方便,单个来回要三四个小时。他把能否顺利完成学业看作对自己的一个挑战,专科毕业后又考上了同济机械电子工程专升本,同时还在进修英语和钳工技能。2003年3月8日,王军通过培训考核,成为宝钢技能等级社会化考评后第一个钳工高级技师。

  技术创新发展之路充满荆棘、永无止境,需要以非凡勇气和坚韧毅力来面对,王军可以骄傲地说,“我做到了”。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People·焦点人物 C0004 王军:一名钳工和38项专利 2008-1-14 钱江晚报c00042008-01-1400019;48257178002CE173482573CE002F1742[B1-徐健(新民生)]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