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012版:每日新闻·现场
3  4  
PDF 版
· 首批农民大学生毕业返乡
· 巧手制作“串珠廊桥”
· “力霸皇”控股“依莱达”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1月16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从农村来到农村去
首批农民大学生毕业返乡
■本报通讯员 陈胜伟 本报记者 苗丽娜
  两年前,他们还是裤管上沾满泥巴的农民,带着父老乡亲的期望,带着政府为他们埋单的感激,来到大学求学;两年后的今天,他们已经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学毕业生了,多了几分坚定和信心,带着在大学学到的知识,准备回家大干一场。

  昨天晚上,我省首届由政府埋单学费的农民大学生毕业典礼在浙江林学院学生活动中心举行,84名农民大学生拿到了全日制大学专科毕业证书。

  最早亮灯,最迟熄灯

  校园里最如饥似渴的一群人

  这84名农民大学生,原本都是浙江省欠发达乡镇的青年农民,幸运地成为了浙江省“扶千名人才、促千村发展”政策享受者,从一名普通农民成为林业技术专业的全日制专科大学生。按照有关规定,农民大学生在浙江林学院进行为期两年的全日制学习,学习期间他们的户口仍旧保留在原籍,学费全部由省政府出资。

  从进入浙江林学院开始,农民大学生们就注定和其他的大学生不同,团支部书记石海燕深有体会:“比起其他同学,我们身上的责任更重。要回到农村工作,要学习的东西真不少,比如如何种香菇、种茶叶等,来不得半点含糊,进大学后,可以说我们如饥似渴地学习。”

  “这些学生十分珍惜上大学的机会。他们专用的教室,往往是学校最迟熄灯的教室,当然也往往是最早亮灯的教室;学校的各项活动,特别是关于农业方面的活动,总有农民大学生的身影;上学两年时间里,全班84名同学都参加了园艺师资格证书考试,并全部获得证书;暑假,农民大学生积极地投身到新农村建设的社会实践中,把在学校里学习到的技术和理论知识在农村进行实践……”说起自己的学生,农民大学生班班主任李振华很是自豪。

  每人都有创业计划

  回到农村,已经准备好了

  “你现在是大学生了,种果树、管理农作物的技术水平肯定好,要帮我们致富呀。”父老乡亲对农民大学生们寄予了厚望。几乎每位农民大学生假期回家,都会有不少乡亲来请教:种植什么作物收入比较高,果树怎样修剪枝条可以增加产量,防治病虫害是不是喷越多的农药越好……

  “大学两年时间里我们感受最多的,不仅仅是学习到了技术知识,更是学习到了一种在农村难以接触的理念,感觉视野一下子开阔了起来。”来自庆元县官塘乡白柘墙村的副班长吴泉玉说,自己老家满山都是竹子,以前由于交通不方便毛竹难以向外运输,很多农民从来没有想过依靠竹子能致富。在大学学习期间,她知道竹子不但可以当柴烧,更可以加工成生活用品、工艺品、玩具和竹雕,掌握一定技术后还可以生产竹碳、竹醋液甚至竹纤维,即使将竹子刨成家具贴面,产值也可以增加好几倍。如今,踌躇满志的吴泉玉,计划对毛竹进行全方位深加工,她的创业计划,共有厚厚的30多页,按启动时间、投入资金、技术要求、科学管理等,一一叙述得十分详尽。吴泉玉憧憬着,几年后自己的返乡创业计划,一定能让家乡走出贫穷。

  来自泰顺县柳峰乡梧村的农民大学生郑月先告诉记者,她老家很多村民种苦丁茶,而且种得最多的是大叶冬青,在植物学楼老师的指导下,她发现家乡更适合栽种出自广西南宁的构骨苦丁茶,更有市场竞争力,更能卖出好价钱。现如今,在当地政府支持下,小郑的第一批构骨苦丁茶种子已经栽在了家乡的土地上,她准备毕业后大干一场。

  记者了解到,不少农民大学生的服务新农村的蓝图,已经吸引了当地乡政府、村委会的关注,不少企业还主动要求投资。邹方根、徐宇、李国振、全跃荣等四位来自武义的农民大学生,在省农科院科技特派员的帮助下,研究出一种利用废弃桑枝栽培黑木耳的新技术,为废弃桑枝找到了卖钱出路。

  事实上,浙江省首届84名农民大学生,人人都已经计划好了回乡服务新农村的计划:文成县石墙乡上墙村的周光坤,准备回老家开发野生兰花;天台县龙溪乡柱峰村的叶兆凯,要回家建立万亩中药材栽种、建设、加工基地;常山县芳村镇半坑村的张芳明,正在建设的一期200亩抗癌药用厚朴栽种示范基地已先期启动;云和县云坛乡苏坑村的蓝燕红,准备运用学校学到的技术知识,回乡带领村民一起大面积种植大棚草莓……

  他们属于乡村

  农民大学生继续招生

  据介绍,目前84名农民大学生除少部分在将农村基层单位工作外,大部分都直接回到农村创业。正如班长邹方根所言:从农民到大学生,再到农民,改变的只是年龄和技术知识,但是农民的身份、建设农村的责任不会变。

  班主任李振华表示,农民大学生服务新农村,有很多一般大学生所没有的优势。城里来的大学生当村官,往往“水土不服”,而本来就来自农村的他们了解家乡的实际情况,无论是沟通交流、还是开展工作都更加容易;不少普通大学生吃不起苦,不愿意在农村落地生根,而农民大学生本来就来自农村,土生土长的他们对农村有感情,农民也喜欢这些“自己人”来管理农村。

  “两年前,浙江省扶贫办在举办农民大学生班的时候,就希望将他们培养成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现在,硕果结出了。”负责农民大学生培养工作的浙江林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院长韦新良说。

  “现在不少农村留不住青年人才,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毕业后,也很少愿意回到农村去。”浙江省农办副主任邵峰表示:“浙江林学院通过对农民大学生的成功培养,初步探索出了一条为农村培养实用性人才的路子。”

  记者同时了解到,目前浙江林学院第二批农民大学生已招生92名;今年3月的第三批招生计划招收105名……一支属于乡村的大学生队伍正在形成。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每日新闻·现场 A0012 首批农民大学生毕业返乡 ■本报通讯员 陈胜伟 本报记者 苗丽娜 2008-1-16 钱江晚报a00122008-01-1600018;48257178002CE173482573D1003EA826[B1-苗丽娜]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