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010版:每日新闻·亲历
3  4  
PDF 版
· 太湖最后的船家上岸了
· 湖州渔民上岸工程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1月17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房子里过夜,暖和,踏实。
太湖最后的船家上岸了
■本报记者 叶蕾 郭闻 文/摄
  暖和,踏实。70岁的湖州太湖边小梅村渔民姚肉林嘴里蹦出这样的字眼。

  因湖州渔民上岸安居工程的全面启动,世代居住在船屋里的老姚一家上岸了。首批弃船上岸定居的共有太湖南岸小梅桥以北的176户船家。去年夏天,我们到访这个湖州最后的船民部落。当时,船家们提及最多的愿望——“上岸”,终于在这个冬天最冷的时候成为了现实。

  第一次稳稳地在水泥房子里过夜,第一次在独立的厨房里做饭,第一次把所有的家具放在地上,第一次在醒来的时候望见坚实的群山而不是寒冷的湖水……

  过去的一周里,先行搬迁到过渡房里的船家们忙不迭地迎接着一个又一个的第一次。一切顺利的话,明年底他们将正式搬迁到新建的“渔民新村”。而现在,除却欢跃的心情,随之而来的,是仍需精打细算的生活。

  

  浓雾中,不时有皮卡车、摩托进进出出,上面满满地装着家什:器皿、渔网、木头。雾中隐隐现出几栋小楼,背靠着群山。小楼里不时晃动着几张我们熟悉的面孔,去年夏天我们来的时候在小梅港的船屋里见过他们。空地上还有些工人,他们拌黄沙、砌砖头,有条不紊地铺路、整房顶。仔细听,还有鸡鸣狗吠声。

  这个地方是湖州小梅村船民们的新家,充满了忙忙碌碌的新兴生活气息。我们甚至还叫不出它的名字,只能暂且叫它“老造纸厂宿舍”,因着这几栋小楼原本是一家造纸厂空置多年的职工宿舍。

  

  姚肉林就站在其中一栋小楼楼梯的拐角处,握着刨斧、老长的木棍,刨花沫子飞溅。看见我们,老人有点吃惊:“这都给你们找过来了。”老姚在做脸盆架子,材料是老船屋上拆下来的木头。旁边还整齐地码着一堆,老姚说是当柴烧的。

  楼梯的一边就是老姚和老伴的屋子。屋子不大,7平方米左右,搁了一张床一只柜子几乎也就容不下什么了,天花板上隔出了一小块阁楼堆放杂物。老姚的老伴正在屋子里收拾,四下里堆满了衣服、袋子、盒子,老人都舍不得扔,边收拾边抱怨开了:“太小了,地方太小了。”老姚嫌老伴“不懂事”,他们在这个岸上的房子里已经住了两天了,想起四处透风的船屋,老人认为这已是最暖和的冬天。尤其对老人的两个孙女来说,还是生平第一次在岸上的水泥房子里过夜。

  由于这几栋小楼以前是造纸厂的职工宿舍,所以每间都差不多的大小、格局。小梅村第一批搬迁上岸的176户船民按人头都分到了几间。老姚一家6口分到了3间。而厨房则是另一栋平房改造而成的,一户人家一间。

  

  午饭的时间,那栋平房就热闹了。各家各户的船娘们聚到那,摘菜、起锅、刷碗,架势一排拉开,一跨脚还能跑到隔壁家厨房添双筷子,凑个份子。而我们的到来,显然平添了这份热闹。热情的船娘们招呼我们吃饭,七嘴八舌地说起岸上生活的新鲜体验。“房子不晃了”,“桌子放稳了”,“垃圾不乱扔了”,“这里能有个门牌号码就更好了”……王家嫂子尤为激动,去年10月初,16号台风“罗莎”一下子掀翻了小梅村13条渔船,其中有一条就是王家嫂子的住家船。现在,她再也不用担心家被掀翻了。

  显然,面对并不宽敞且分散的暂住处,船家们有满足,有惊喜,更多的却是期待。几公里外的“渔民新村”马上就要开工兴建了,那才是这些船户们真正的岸上的家。船娘们兴奋地说,她们已经在图纸上看到过新家了,那是个漂亮的小区,有花园,有洋房,到明年底每一户都能住进崭新的公寓套房。

  

  中午闹腾的“厨房总动员”中,老姚家没有开伙。两个孙女都去上学了,而儿子儿媳妇去城里了。老姚说,现在是禁渔期,儿子儿媳妇去城里亲戚家转转,顺便看看有没有什么活可干。

  今年,老姚的大孙女就要升高中了,孩子成绩不错,全家人都希望她以后能上大学。如果说上岸定居是姚家生活的一个好的开始,那孩子的未来就是姚家全部的希望。老姚说家里经济情况不好,一切都要早做打算。上岸后,姚家原先住家的两条水泥船全部拆解,为此他们得到了几万元补偿款。但这笔钱现在并没有握在老姚手里,而是要等到明年住进“渔民新村”后抵充房款的。他们可以在“渔民新村”分到一套公寓,到时候估计再拿出七八万元钱就能住上新房子了。老姚说,现在岸上的房子那么贵,那套想象中的美好公寓是远远低于市场价的。

  

  老姚说,还要到小梅港里的船上去看看有没有什么可以用的,我们跟着去了。

  这是我们熟悉的那个船屋。两条旧水泥船,有着水泥船身和木质桅杆,拆去了巨大的风帆和柴油引擎,狭小的驾驶舱被改建、扩大,盖上石棉瓦和防雨的塑料布,就成了可供日常起居的船屋。老姚站在船头,半晌不说话,说不清他在想些什么。到月底,这两条水泥船就要被破拆了。就是在这里,老姚度过了大半辈子。儿子在船上娶媳妇,孙女在船上呀呀学语。同样在这里,儿子儿媳妇驾着小船朝出夕归,渔贩子们来来往往。而同时,太湖里的鱼虾也越来越少。

  旁边停泊着姚家打鱼的小铁船。在姚家目前的计划里,等太湖开捕后,儿子儿媳妇还是要出湖捕鱼捕虾的。毕竟湖上人家最擅长的还是这门手艺,改行、打工都谈何容易。

  

  除却计划中的“渔民新村”,老姚的希望里还有这片“老家”。在几年内,这片水港内将兴起一个集旅游、度假、娱乐、商务与一身的渔人码头。而近在咫尺的太湖口,也将矗立一栋硕大的环状玻璃建筑,集观光、会展、住宿为一体的大型建筑物——太湖明珠。“到时候,你们再来,杭州人、上海人、北京人也都来,也许我们就不用只靠打鱼为生了。”老姚这样希望。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每日新闻·亲历 A0010 太湖最后的船家上岸了 ■本报记者 叶蕾 郭闻 文/摄 2008-1-17 钱江晚报a00102008-01-1700042;钱江晚报a00102008-01-1700011;钱江晚报a00102008-01-1700026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