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008版:每日新闻·现场
3  4  
PDF 版
· 重回乌苏里江畔
· 年夜饭会不会缩水
· 票买了,包租的大巴却没来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1月21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黑龙江抚远的杭州知青今发邀请——
重回乌苏里江畔
  ■本报记者 方云凤

  

  本报讯 40年前,身为初中生和高中生的他们还是一群“初生牛犊”,怀着对遥远的黑龙江省抚远县那一片黑土地的向往,热血沸腾的他们,满怀着青春激情和对未来的憧憬,告别了父母和亲人,登上了北去的列车。

  如今,历经了40年的风风雨雨,已近花甲之年的他们决定,今年5月,组织一次“‘回望青春’杭州知青抚远行”活动,回到抚远去,回到乌苏里江畔去!那片神奇的土地,不仅洒下了他们勤劳的汗水,更刻下了他们青春的烙印。

  昨天下午,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专门在杭州召开了一次充满激情的筹备会。

  “当年我是杭州外国语学校初二的学生,只有17岁。我们出发的日子是1968年12月23日,是毛主席发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最高指示后的第三天。我们是第一批,共有131个人。”

  57岁的陈素红回忆起当年的情景,一切仿佛历历在目。她的先生陈新是她的小学和中学同学。到了黑龙江抚远县后,他俩又同分在抓吉公社东河生产队。种地、砍柴、打鱼、补渔网、收割小麦,当地村民干的活,年轻的他们很快就全学会了。他们的爱情,就是在当年艰苦的劳动生产中产生的。

  “我在抚远县呆了整整10年,那真是一段令我永生难忘的经历。”

  60岁的张连根最难忘的,还是当年打鱼的情景:“我们在零下几十度的冰面上打鱼。天很冷,冰面有1.5米厚,全靠我们人工敲出洞来。大冬天里,我们个个大汗淋漓。一网鱼打上来,有一万多斤呢!”

  张连根说,从1968年起,杭州到抚远县共去了三批知青,1969年3月6日去的是第二批,共有130多人。他是第三批,出发的日子是1970年3月27日,共有1050多人。“我们从武林广场出发,沿着延安路、解放路、江城路,一直到白塔岭上了专列,沿路不少市民欢送,场面很壮观。3月30日下午,我们到了福利屯,又坐了10多个小时的汽车,才到抚远县。那一段公路极差,坑坑洼洼的,一路上全是积雪,冰天雪地的,很是荒凉。”张连根在那里,呆了8年。

  老知青唐明的一番话,说出了许多人的共同心声:“抚远是我们的人生起点,是我们的心灵家园。那一段经历在我人生中刻下了永远的烙印。我常常会在梦里重新回到抚远,回到那一段岁月中去。说真的,这些年来,我一直很想回去看看,但因为种种原因,总是没有成行。这一次,我一定要争取去。”他的话,赢来了大伙阵阵掌声。

  陈素红说,当年,到黑龙江抚远县上山下乡的杭州知青分三批共有1300多名。截至昨天,他们已联系上了600人左右,还有一半多尚未联系上。希望这些知青看到本报后,能尽快与他们联系。

  

  联系地址:杭州西湖大道58号金隆花园金梅轩20楼,浙江国际旅游规划设计院

  联系电话:0571—87886630,87886631

  联系人:陈素红13805786478,胡力能85976220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每日新闻·现场 A0008 重回乌苏里江畔 2008-1-21 8AEB6FBB92AC414A482573D60050FC1E[A1-方云凤≈B1-章晴]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