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C0015版:奥运中国
3  4  
PDF 版
· 采访,从20米外开始
· 崔大林:我们的形势很严峻
· 历届最高
· 浙江小丫入选概率50%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1月25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本报记者走进中国奥运军团大本营——
采访,从20米外开始
  北京,崇文区体育馆路甲2号——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局,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这里是绝对的禁区。

  这里是中国奥运军团备战的大本营,从奥运备战开始,这里就成为了生人免进的场所。如果不是有奥组委和国家体育总局的安排,那么普通人想要深入这座中国备战奥运的神秘腹地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训练局大院门口,两名年轻的警卫精神抖擞地挺立在寒风之中,每一个进出的人员都需要经过他们的查验。但即使你进入训练局大院,在每个场馆门口,都还有一道岗哨把守。“这里每天都会谢绝很多媒体,因为现在的冬训非常重要,不能让运动员受到打扰,此外也有保密的需要。”随行的奥组委工作人员甚至笑着说如果不是因为我们,他们也迈不进训练局的大门

  

  

  

  “这道墙记录了我们一年前的泪水,希望也能见证我们8月时的笑容。”体操运动管理中心主任高健动情地指着体操馆入口右侧的一面墙告诉记者。

  在这面墙上,以记忆、思考为型贴满了21篇中国体操队兵败雅典奥运会后国内媒体的批评文章。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被称为中国体育代表团金牌之师的中国体操队遭遇惨败,只获得了一枚金牌。特别是在体操男队的比赛中,运动员纷纷出现了掉杠、摔跤的严重失误。对此,国内媒体一片批评声。“体操队成了摔跤队”、“中国体操队老本吃亏”等尖锐的批评声见诸报端。而这道当时贴满了批评报道的墙如今就成了中国体操队的一面励志墙,颇有几分勾践卧薪尝胆的决绝。“这些批评报道对于体操队而言是一片片的清醒剂,我希望让我们的运动员们知耻而后勇,激励他们在北京奥运会上以优异的成绩一雪前耻。”那什么时候才能拆掉这座思考墙呢?“只有到了在北京奥运会上痛饮庆功酒的时候才会拆,否则它会一直立下去。”

  兵败雅典之后,体操队在2006年阿胡斯世锦赛上一举夺得了8枚金牌。高健相信这与思考墙密不可分,“我们当时都是流着眼泪来读的。那种感受可以用‘刻骨铭心’来形容。这座墙到现在已经有三年多的时间了。中国体操队一定可以在北京奥运会上东山再起。”

  

  

  

  

  

  

  走进体操馆,一道长长的绳索将记者与运动员的距离隔开了20米。只可远观,是体操队提出的要求。尽管隔着20米,但火热的训练的情绪一样感染了记者——黄旭、李小鹏、肖钦、杨威等男队主力正在黄玉斌的亲自带领下练习单杠;程菲等女队队员则在陆善真的带领下练习自由操。浙江小将何宁穿着黑色的体操服在平衡木上上下翻飞,而江钰源则在远处的自由操场地上认真地听着教练点评。

  很快有人发现了训练场边那一架架正在运转的专业摄像机,记者粗略地数了一下,场馆内一共约有30余台,根据不同的角度摆放。中国体操队副领队国林生告诉记者,这些摄像机是体操队陆续购进的,一线队员训练时,每人都有一台摄像机实时跟踪拍摄,这样就方便了训练后的分析对比,找出不足,继续改进。

  中国体操队总教练黄玉斌介绍了备战的大体计划,目前体操队已进入冬训第二阶段,主要是加强素质力量训练,以提高动作稳定性。冬训第一阶段男队的训练重点是弱项单杠。通过第一阶段的磨合,目前队伍已基本确定了男、女队的大名单。今年5月,在中国天津,将陆续进行世界杯天津分站赛和全国锦标赛,在这两次比赛之后,奥运名单才能见分晓。

  “体操项目的特点就在于创新,所以我们在训练中就不断创新,队员们都在练新动作。”不过,新动作究竟是什么样子,体操队总教练黄玉斌还是卖了个关子:“赛前的封闭训练是个惯例,别人不知道我们练什么,我们也不知道别人练什么。这次冬训,我们每一个一线运动员都专门准备了新动作,作为北京奥运会赛场上的秘密武器,这些新动作将在5月份的体操世界杯比赛中首次亮相,到那时候,我们就不怕别人知道了,因为即使他们想学也来不及了。”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奥运中国 C0015 采访,从20米外开始 2008-1-25 钱江晚报c00152008-01-2500041;钱江晚报c00152008-01-250004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