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C0002版:人物
3  4  
PDF 版
· 林毅夫:叩响世界银行之门
· 传奇学者
· “中国声音”
· 赤子情怀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1月28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中国声音”
  虽然这一任命仍需经世行理事会投票通过,但多位接受采访的世行高级官员都表示,已“变数不大”。

  如果任命最终成真,那么林毅夫不仅是中国第一个,更是发展中国家首位出任此要职的经济学家。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的正式称谓是:“负责发展经济学的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这一职务以往通常都是由欧美的知名学者担任。自世行上一任首席经济学家法国人弗朗索瓦·布吉尼翁于2007年10月22日离任,该职目前已空缺数月。一时间,这位留着小平头,和蔼笑容中带着几分羞涩的中国经济学家成为世人焦点。

  或许稍有意外,但没有人吃惊于佐利克的选择——2005年9月,在“中国威胁论”的喧嚣中,时任美国副国务卿的佐利克开创性地提出中国是“利益攸关方”,这一新词迅速流行,成为人们谈论国际关系时的首选用语之一。

  事实上,所有受访者不约而同地表示,“对林的任命首先意味着对中国的承认”。

  去年底,这一任命已显现端倪。

  10月22日,履新不久的佐利克在世行理事会年会上发表长篇演讲,演说中,他专门指出:“两年前,我提出中国在其成功的基础上再接再厉,成为一个国际体系中的‘负责任的利益攸关方’……在负起责任的同时,也应该有更大的话语权和代表权。”

  12月14日,中国在德国柏林宣布向世行所属的国际开发协会捐资,首次成为捐款国。同一日,佐利克抵达中国访问,他评论说:“此次捐资意味着中国从一个成功的国际开发协会受援国上升成为一个全球合作伙伴。”同时,他“希望更多的中国人加入世行工作,包括高层职位,以深化世行与中国合作的基础”。

  中国的捐资更多是一个象征性的表态,但佐利克和世行对中国的需要则是现实而迫切的。“以前是世行帮助中国,现在中国和世行需要互相帮助。”曾在1992至1997年常驻中国、现为中国建设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的华而诚坦言。

  未上任时,佐利克已面对质疑——并非针对他的能力,而是关乎他的美国人身份。成立60年来,虽然成员国不断增加,但美国和欧洲一直在世行和IMF这两个国际经济组织中掌握着绝对的话语权,世行行长由美国人担任、IMF总裁由欧洲人把持一直是惯例,但在诸多批评者看来,这一惯例已不合时宜。前任行长沃尔福威茨的丑闻更激发了抗议的声浪。

  关于高层人选和话语权的争议仅是溢出的岩浆,它们的下面,是广泛的发展中国家长久以来的失望——由于固执地以西方的标准为前提发放贷款、提供援助——这些标准在1989年被总结为“华盛顿共识”,以自由化、私有化和紧缩财政为主要选项,世行并未使受援国摆脱贫穷的陷阱。“1990年代末,拉美的失败导致了对华盛顿共识作为发展和复兴的信条的普遍的抵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前世行首席经济学家斯蒂格里茨评论说。

  而并不被看好的中国却以自己的方式实现了长达30年的持续高速增长,从一个贫穷、饥饿而封闭的计划经济农业国蜕变成全球经济新的增长引擎。

  已有的共识摇摇欲坠,秉行其道的世行和IMF被讥讽为年华老去、魅力不再的迟暮老妇,“思考者及精明的谈判者”佐利克向中国伸出了橄榄枝——不仅因为这个国家足够大、足够重要、开始变得富有、无法忽略,更因为这个国家的经验可能有用——尽管何谓“中国经验”,无论在中国国内还是国际上都远未形成共识——但依然是最有可能性的选项。

  如果林毅夫最终获准出任该职,意味着世界银行已经越发重视中国在世界经济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人物 C0002 “中国声音” 2008-1-28 钱江晚报c00022008-01-2800005;钱江晚报c00022008-01-280001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