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C0011版:锋线
3  4  
PDF 版
· 奥利弗·斯通:下个镜头瞄准布什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1月28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从《刺杀肯尼迪》到《尼克松》,他最拿手的就是政治题材
奥利弗·斯通:下个镜头瞄准布什
》》》》》本版撰稿:林晓
  从《野战排》到《生于七月四日》,再到《天与地》,轰动一时的“越战三步曲”让奥利弗·斯通成为了美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导演之一。战争、暗杀、阴谋……极为敏感的政治题材都是斯通最感兴趣并且最擅长的。曾经参加越南战争的他,以其独特的触觉与视角,成功导演了一部又一部真实、细致而深刻的政治题材影片。

  斯通前两部以美国总统为题材的电影《刺杀肯尼迪》和《尼克松》,都曾为他带来奥斯卡奖提名,如今,他又将镜头转向了美国现任总统乔治·W·布什,计划为布什拍摄一部“公正客观”的电影。

  展现一个真实的布什

  斯通新作暂定片名《布什》。他20日接受好莱坞《多彩世界日报》记者采访时说,新片将“公正、真实”地讲述布什的生活和他在总统任期内的执政情况。影片重点是布什与父亲关系、不羁的青年时代和他的宗教信仰。

  影片剧本由曾与斯通合作《华尔街》的编剧斯坦利·韦泽撰写。据影片《布什》制作人之一莫里茨·博尔曼透露,韦泽已在2007年11月美国编剧协会开始罢工前完成剧本创作。

  斯通有意请影星乔希·布罗林出演布什一角。他说:“布罗林长得比布什好看,演技出众,能传神演绎总统非凡的领导力。”

  白宫方面迄今未就影片相关事宜发表评论。

  据报道,斯通一向对布什政府的对伊拉克政策颇有微词。但他说,不会把新作拍摄成反布什题材影片,而是力求通过主要事件讲述布什如何成为总统,影片结构与《女王》类似。

  “我将采用类似影片《尼克松》的拍摄手法,真实公正地再现历史。人们认为我会在《布什》一片中灌输政治观点,这种想法很肤浅,”斯通说,“我对拍摄人物很感兴趣,会设身处地体会他们的心情。拍摄《布什》时我会像拍尼克松、古巴领导人菲德尔·卡斯特罗、亚历山大大帝一样。”

  斯通还说,《布什》一片中,他将站在公正、客观立场上评价布什,不仅讲述布什如何成为总统,还要提及一些负面往事,比如布什曾经的酒瘾和伊拉克战争。

  斯通说:“不管是布什的支持者还是反对者,观看影片后将为其中一些情节大吃一惊。”

  为尽量公正反映布什人生,斯通与编剧韦泽花费一年多时间搜集相关资料,做了大量“功课”。

  目前,斯通正在联系影片赞助商。如果一切顺利,《布什》有望今年4月开机。影片上映时间定于11月总统选举前,或2009年1月当选总统就职前。

  越战归来走向电影圈

  斯通擅拍政治题材电影。有人说他是典型的阴谋论者,言行大胆,也有人说那是因为他逃不出年轻时曾经参加过越战经历的阴影,但斯通本人却并不完全赞同这一点。在他看来,自己仅仅是一名导演,一个反映现实生活的戏剧艺术家,对政治并没有太多刻意的极力渲染,仅仅是想刻画出在政治大时代背景下的小人物们的惨淡人生,以此来反思战争、混乱和阴谋所带给我们自身的后果。

  1946年9月15日,奥利弗·斯通出生在纽约。他在少年时期就对电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青年时期的斯通曾在耶鲁大学就读一年,后来,他辍学搬到了越南“支教”一年,而后经墨西哥辗转回到美国。

  1967年,斯通又回到了他熟悉的越南,但这一次不是来教书,而是因为战争。像那个年代的无数的青年人一样,斯通也应征入伍,在越战中经历了生与死的洗礼和考验。这段经历对于许多战死在湄公河畔的美国人来说,是一个永久的噩梦,但对斯通来说,它代表了某种经历的重生。这种不同寻常的经历使斯通认为自己有责任去展现这种狂暴的命运,并一直督促着他不断地向人们揭开现实的真面目,去解释那一种非常态的命运。

  战争结束以后,斯通进入了纽约州立大学,跟随马丁·斯科塞斯学习电影创作。在那里,他迈出了走向电影圈的第一步,他在1970年的一部影片中担当摄影师一职。四年后,在电影《强占》中里,他又出任了编剧和剪辑。这些难得的经验,都为斯通的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而当导演,无疑是展现自己内心和才华更好更有效的手段。1978年,斯通凭借《午夜快车》获得了“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奖”,从此不再默默无闻。1981年,斯通的导演处女作《手》问世。

  战争题材造就杰出导演

  虽然斯通做过很多不同的尝试,但在很多人眼里,是战争题材成就了这位杰出的导演。而在他导演的所有战争片中,尤属公认的战争三部曲《野战排》、《生于七月四日》及《天与地》最为经典,成为斯通反思越战最为直接的一个标本。

  第一部曲《野战排》在1987年第59届奥斯卡金像奖的角逐中获得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剪辑、最佳音响等四项大奖,此外还得到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和最佳男演员3项金球奖。影片的票房收入在3个月内达到了1亿美元。在这部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出斯通在政治题材创作方面出众的才华。影片中心实际上不是美国人与越南人之间的恐怖的相互杀戮,而是兄弟之间、战友之间的残杀。这就使得影片具有更为深刻的反省意味。

  1989 年,斯通拍摄了“越战三部曲”的第二部《生于七月四日》,再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但此时,他在战争历史特定方面的表达倾向也引起了人们的争议与批评。

  1993年,三部曲的终结篇《天与地》上映,这一次斯通从一个越南女人的眼中重新诠释了这场战争,但却没能重新赢得票房与称赞,观众开始对越战丧失了兴趣。而斯通本人则试图证明:三部影片是首尾相连彼此呼应的整体。在斯通的摄影机前,越南则是一个充满了惨痛回忆的杀戮之地。越战给美国人留下了巨大的肉体上和精神上的伤害,而斯通却毫不留情地揭了这个疮疤,这是一个痛苦的反思。

  无论是最初的《野战排》还是后来备受争议的《天生杀人狂》,斯通从来不愿意仅仅追随者人物的内心活动,他把更广泛的视野投向更大的社会背景中来——所有疯狂的越战场面,疯狂的阴谋以及疯狂的时代。对斯通来说,如果一个人最终的命运只是停留在解释自身的话,那么这部电影的意义是微弱的,为此他拍摄了诸多政治体裁的影片,而其中的每一部的出现,都引起了轩然大波和广泛的争议。这种备受争议最终使得奥利弗·斯通的身份不再像是一个单纯的导演,他更像是一个银幕后的战士,在遭到众多人的抨击后,仍然为了揭示事实真相而去战斗。他对历史的探究与钩沉,大胆的求证与推理,对当局与政府的无情揭露与嘲讽,对苦难深重的人民生活的白描,以及不断的对于越战的反思等,已不止一次地令人一再感到惊讶和不可思议。无论其如何遭人非议和争论,他始终是20世纪最出色的导演之一,这是无庸置疑的。

  两度拍摄卡斯特罗

  斯通对与充满争议的政治人物总是怀有很大兴趣。1991年,《刺杀肯尼迪》获得3项奥斯卡奖提名;1996年《尼克松》又再获奥斯卡最佳剧本奖提名。

  2003年,斯通的第一部纪录片《指挥官》诞生,主角竟是美国人的老对头、古巴领袖菲德尔·卡斯特罗。《指挥官》拍摄于2002年,是一个联合制片的作品。斯通回忆说:“我其实并不太了解这个过程,是西班牙的制片公司邀请我去的。他们做了很多事情,对卡斯特罗说这个片子的导演是奥利弗·斯通。卡斯特罗知道我的电影,包括关于古巴的,这帮助我得到这个机会。”

  很明显,开始时两人的目的都非常明确:卡斯特罗希望可以通过斯通的名气让自己的声音出现在美国主流媒体上,曾两获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的斯通是一个非常好的意见渠道。而斯通则保持了他对政治的一贯热情。

  初次见面,斯通就被卡斯特罗过人的口才所折服,在此后的多次访谈中,他越来越为卡斯特罗的个人魅力所吸引,一向特立独行的斯通开始表现出他这一生对别人最强烈的钦佩:“卡斯特罗是我见过的最聪明的人,我们应该和他打交道。”这次访问,也让斯通和卡斯特罗成为了朋友。

  在斯通看来,美国媒体肆意扭曲卡斯特罗形象,只是因为古巴这个小国令向来称霸的美国有一种挫败感。只可惜,这部纪录片遭到了美国电视台的拒绝,只能在电影节上播出。

  2004年,斯通又拍摄了第二部卡斯特罗的纪录片《寻找菲德尔》,并终于在美国HBO电视台播出,他要给更多美国人看到一个不一样的卡斯特罗。

  同年11月,斯通的又一巨作——阵容豪华的《亚历山大大帝》却因为“情节混乱”和“冗长艰涩”遭遇了空前的票房惨败。

  2006年,斯通大变风格,改走温情感人路线。以“9·11”事件为题材的《世贸中心》,却跳出了政治电影的框框,成了一部给美国人“疗伤”之作。很多人对此的评价却是,斯通不像斯通了。

  去年,斯通本想再次涉足纪录片,拍摄伊朗总统内贾德,谁知却遭到了伊朗政府的拒绝,伊朗民众对他的作品也不感兴趣。

  这次拍摄《布什》,斯通又会将其拍成什么样的呢?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锋线 C0011 奥利弗·斯通:下个镜头瞄准布什 》》》》》本版撰稿:林晓 2008-1-28 钱江晚报c00112008-01-2800009;48257178002CE173482573DC003BB70E[B1-董立林];钱江晚报c00112008-01-2800016;钱江晚报c00112008-01-2800017;钱江晚报c00112008-01-2800015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