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D0005版:人文·图书新闻
3  4  
PDF 版
· 抄袭!抄袭!
· 痞子蔡:为《暖暖》寻到西藏
· 《绿处方》
· 《悒郁》可能是汪曾祺小说处女作
· 《大象的眼泪》
· 《浅草湾之恋》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1月29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抄袭!抄袭!
文坛频现“文抄公”,抄了段落抄全文,
抄了内容抄封面

  本报讯 虽说近年来大家开始关注各种抄袭事件,谴责“文抄公”,但在岁末年初的当口,文坛竟然出现好几个抄袭事件,回顾2007年度文坛,好书没多少,抄袭之声倒是不绝于耳。作家慕容雪村近日在博客上留言称,陕西作家田砚林几乎全文抄袭他的小说《红尘》,华东师大出版社的《〈时代〉上的中国面孔》也涉嫌抄袭,出版社不得不承诺召回销毁,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推出的《小牲口》封面设计被指认抄袭岩井俊二《鬼汤》的DVD封面……

  一位出版人表示,全国每年出版的图书有10万种,其中不乏“文抄公”的作品,最近的几例抄袭事件只是冰山一角。

  高学历也有抄袭者

  正在海南晒太阳、写小说的作家慕容雪村收到网友举报称,他的小说被人抄了,慕容雪村随后发现一位叫田砚林的作者几乎全文抄袭他的小说《红尘》。慕容雪村赶忙在博客上发声明,把对方的博客公布出来,并要求作者及时更正,立即删除抄袭的全部段落,然后向他书面致歉。

  慕容雪村说,他发现田砚林在她博客上贴的《爱绝红尘》跟他的新小说《红尘》极为相似,“其中有八章能看出是明显抄袭我的,有的地方,除了主人公名字以外几乎一字未改,因为我的小说也没有出版,如果到时候她的小说先出来,搞不好人家还以为是我抄袭了她的呢,所以我发了这个声明。”

  不过记者发现,张贴“抄袭小说”的田砚林博客已被删除,田砚林否认自己抄袭了慕容雪村的小说,对于删掉博客,她说:“我觉得写得太粗糙了,我就把它拿下来等有空的时候再修改,至于会不会出版这是我的权利,我删博客时根本不知道有人发声明说我抄袭。”

  和《红尘》被抄袭一事不了了之相比,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不久前推出的《〈时代〉上的中国面孔》被认定为抄袭,该出版社通过媒体发表声明,称这本作者为罗昶的书的确有抄袭之嫌,并向被抄袭者李辉表示道歉,承诺即日起召回所有在途及尚未实现销售的《〈时代〉上的中国面孔》,连同库存予以销毁,并保证不再重印。出版社表示,他们通过调查发现《〈时代〉上的中国面孔》一书确实与李辉的《封面中国》的有些段落有相同、相似之处,有个别文字甚至与李辉的书完全相同。

  据悉,罗昶为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但对于媒体的采访要求他予以拒绝。而李辉表示接受出版社道歉,但保留依法维护本人权益的权利。    

  乾坤大挪移:封面也抄袭

  就在大家声讨抄袭之时,刚刚推出的长篇小说《小牲口》也背上了抄袭的名声,不过这次不是内容的抄袭,而是封面设计的抄袭。《小牲口》是80后新锐作家丁丁的唱片小说,被誉为“最真实的残酷青春物语”,这部小说已准备改编为电视剧,由高希希执导,计划五月开拍。但在书出版之后,一些人却发现,这本书的封面怎么看都和著名漫画家岩井俊二1992年的电视电影《鬼汤》的DVD封面相似,两个封面中的女孩造型、细节都差不多,只是从戴着帽子的长发变成了短发,外套颜色由蓝色变成了黄色而已。《小牲口》作者丁丁在听说后也上网对比了一下,发现确实很像,“当时只是听画插画的人说是从日本一个图片找到灵感,没想到居然是岩井俊二的《鬼汤》。”

  据透露,插画作者陈昭是岩井俊二的粉丝,但出版社表示,现在不方便安排陈昭接受采访。

  抄袭花样多:“搅拌”式抄袭

  环顾当今文坛,“抄”声越来越猛,作家吴淡如新书《那些EMBA教我的事》被指抄袭资深媒体人蔡佑吉的博客内容,好在最后双方达成共识,说这是吴淡如在一个不知情的状况下,引用了蔡佑吉的文章。但像这样握手言和的事情是少数,在一个月前,青岛女作家连谏把电视剧《幸福在哪里》制作方和该剧编剧告上法庭,称对方采取了“搅拌式抄袭”手法,把她的长篇小说《秘密》改头换面改编成了电视剧《幸福在哪里》,“搅拌式抄袭”这个词倒是挺新的,这大概想说明如今抄袭方式已经升级,不注意还真看不出来。就连叫好叫座的《集结号》前段时间也传出来抄袭的消息。

  不但作家惹上抄袭,教授、学者也不能幸免,江苏省镇江市中级人民法院日前就一审判定大连交通大学教授吴光华主编的《汉英大辞典》对江苏科技大学外语系教授尹邦彦主编的《汉英常用熟语词典》形成侵权。此前,复旦大学也自揭家丑,通告了2007年该校三位教授、学者涉嫌抄袭的处理结果。

  维权成本高:睁只眼闭只眼

  当年郭敬明《梦里花落知多少》抄袭庄羽《圈里圈外》闹得沸沸扬扬,但案件宣判之后,抄袭之风并没有因此而减少,有人说,这归结于出版行业的诚信危机。但一位出版人表示,问题还不仅限于此,多年以来,著作权只保护作品的表现形式,不保护作品的内容已经成为出版界通行的原则,因为,倘若保护作品的思想内容,就会限制文化传播,造成思想的垄断。

  一个图书编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更表示:“实际上,很多人没把别人的知识产权当回事,就像小贩和城管玩捉迷藏的游戏一样。”一位出版人也表示,许多编著类图书都不是直接抄袭某一部作品,而是对许多相关图书的集体侵权,从不同书中直接拷贝、引用和改写部分内容,然后改头换面拼凑成一本书,“对于这样一种侵权行为,很难做出法律上评判,因为最后你很难找到明确的受害人。原作者的维权成本也很高,许多作者就放弃了这种维权行为。”而出版人沈浩波认为,目前出版市场上的“剽窃风”确实存在,但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作者仍在笔耕不辍,为读者创造好作品。“个别的剽窃案不能否定目前出版市场的诚信,但是剽窃本身性质恶劣。”

  据《新闻午报》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人文·图书新闻 D0005 抄袭!抄袭! 2008-1-29 48257178002CE173482573DE001F7D1F[B1-文敏]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