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到了一家新公司,为了方便工作联系,有几个同事的手机号码需要存进电话簿里,结果却加不进去。原来手机里电话簿的容量竟然满了,只好从头至尾认真筛选一遍。这才发现有很多有名有姓的号码竟然想不起是谁了,更记不清是在什么时候、在哪里见过了,原来自从存进去,就没有通过一次电话,于是毫不犹豫地删除了。
在这个讲究人际关系的时代,“人脉”也是资源几乎人所共识,所以才有“人力资源”一说。在中国职场这一江湖上,人人都十分注重交朋友, “有朋友走遍天下,没朋友寸步难行”被很多人奉为至理名言。
如今,要交个朋友简直太容易了。打一次牌,喝一回酒,搓一场麻将,甚至泡个澡、乘个电梯、网聊一次,都可能成为朋友,朋友已失去了原先的庄严与珍贵。亚里士多德对“朋友”归纳得好。他说,朋友有三类,“一类是出自自身利益或用处考虑的;一类是出自快乐的目的;一类是最完美的友谊,即有相似的美德的人”。如今交朋友可能更多是属于第一类的,基本出发点就是为了今后能够利用。
真正的朋友,总令人想起“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管鲍之交”这些故事,以及那些肝胆相照、舍生取义、两肋插刀的人。除此之外,很多人所说的朋友只能算是泛泛之交,远够不上真正的朋友,最多算个熟人而已。但是现代人把交朋友的定义有意放宽了,这已进入了一个处世误区,总觉得朋友越多越有面子,在社会上越能吃得开,表明自己越有“本事”。而现在的朋友大多又只是些一面之交的酒肉朋友或臭味相投的朋友。
在困难面前检验真假朋友,就会立竿见影了。正如西方一个哲学家所说,要想失去一个朋友,找他借钱即可。这话虽然说得有点绝对,但在现实中这块试金石还是很灵验的。真正的朋友都会雪中送炭,总是在最关键的时刻“该出手时就出手”。
孔子曰“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损者三友: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
如果对照孔子的标准,我们来作一次精简的话,我们的电话号码簿就会越删越薄,越简越精,心理负担也会越来越放松,因为,要维持一个朋友,哪怕是应酬一个朋友,至少也要付出一定的时间、精力的。
身处在这样的时代,为了生存,为了生活,在职场中打拼,的确需要交很多“朋友”,但是,如果把义放在第一,把利放在其后,也许我们才能遇到真正的朋友,这对于我们,当下可能没有什么好处,但对长远的人生绝对没有坏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