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潞公知成都,偶大雪,意喜之。连夕会客达旦,帐下卒倦于应侍,有违言,忿起拆其井亭,共烧以御寒。守衙军将以闻。公曰:“今夜诚寒,更有一亭可拆,以付余卒。”复饮至常时而罢。翌日,徐问先拆者何人,皆杖脊配之。
(宋·叶梦得《避暑录话》)
文潞公即文彦博,北宋时与富弼、司马光齐名,曾封潞国公,官至宰相。这位文彦博人如其姓,颇有点文人习气,懂得及时行乐。庆历年间他还不到四十岁,便被委以重任,派到成都去当一把手了。可这位领导到了蜀中这片温柔之乡,成天吃吃喝喝,奢糜之风连远在京城的皇帝也有所耳闻。正好有一个御史要回四川老家探亲,宋仁宗便嘱他调查一下传闻是否属实。谁料想这位御史到了成都,便被文彦博用美人计摆平,回京说那是有人诽谤文,就此打消了皇帝的猜疑。
却说这年冬天成都竟也下起了大雪,文彦博高兴极了,连续几天宴请宾客,饮酒赏雪,通宵达旦。室外站岗的兵丁不得休息,又冷又倦,牢骚满腹,忿起拆掉了一个井亭,将木料拿来烧以御寒。警卫的军官将此事报告给文彦博。文说:“今夜的确有点冷,还有一个亭子也拆掉给其他兵卒烤火吧。”说完照常饮酒直到天亮才散席。第二天,文口气和缓地问明先拆亭子的是哪几个人,全部罚打军棍然后发配处分。
文彦博诗文书法俱佳,名重一时。但文品并不等于人品,阴毒如果披上了文化的外衣,可能更令人猝不及防。
北宋名将狄青就栽在了文彦博的手里。狄青功高权重,在军队中享有很高的威信。士兵每次领得衣粮,都说:“这是狄家爷爷所赐。”这种话传到朝廷,皇上听了便有点不爽。其时文彦博已做宰相,就建议把狄青调出京城去担任“两镇节使”。狄青上奏说自己没罪,为何要被外放出京。宋仁宗觉得狄青是个忠臣,这样处置的确欠妥,征求文彦博意见。文说:“宋太祖原本难道不是周世宗的忠臣?但因为得军心,所以有陈桥之变,最终夺了天下。”宋仁宗听了默默点头。而狄青蒙在鼓里,还想到宰相府申辩。文彦博盯着他直说:“没其他的理由,就因为朝廷怀疑你!”狄青惊怖,不敢再言。狄青外放以后,朝廷每月两次派使者来“安抚慰问”。狄青每次听到京城来人了,都会惊疑终日,不到半年,就病发去世了。
总是说“伴君如伴虎”,想不到伴文彦博这样的文臣,也如此危险。看来问题出在君臣身上,根子却在封建制度那里。权力如果得不到制约,个人的尊严乃至生命都只是风中之烛。